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明心網】在古裝宮廷戲中,我們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見天子時,各分站在金鑾殿的兩旁,每個大臣手中都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叫作笏。那麼,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鰨凇妒芳恰は謀炯妥ⅰ分?黨稍唬骸?髡擼技樗級悅咭病>嚶醒傘!?p>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鄭玄註∶“球,美玉也。”笏板的長度也有規定,如《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見時都執笏板,用來記事備忘,不用時就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稱為“"|笏”。如《谷梁傳·僖公三年》∶“陽谷之會, 桓公委端"|笏而朝諸侯。”範寧·註∶“"|,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笏於帶,而後乘馬。”

另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制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傳》∶“ 其一門執象笏者百余人。”是說,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