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神傳祥獸:鳳凰傳說(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鳳凰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圖 / 古瑞珍)

◎修竹

【明心網】鳳凰的外形

在《說文解字》還記載∶“鵽鳥也。一曰鳳皇也。”又《爾雅·釋鳥》曰∶“鵽,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所以,鵽也是鳳凰的別稱。鳳凰的形態是雞頭,蛇頸,燕頷,烏龜的背,魚的尾巴,羽毛是五彩顏色,約六尺高。

但在《韓詩外傳》的記載,對鳳凰的形狀有另一說法。天老是黃帝的一位大臣,他曾對黃帝論鳳說,鳳凰的頭像雞,下巴像燕,頸部像蛇,尾部像魚,前胸像鴻雁,身體像龜,有龍鱗紋。鳳凰的羽毛有五色紋彩,頭上的紋彩像“德”字,翅膀上的紋彩像“順”字,背上文彩像“義”字,腹部的文彩像“信”字,臉上的文彩就像“仁”字。戴德、擁順、承義、抱信、行仁,故可說是五德具備之鳥。

在《山海經·南山經》上載∶“曰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意思是說,在丹穴山中有一種鳥,形體像雞,全身是五彩羽毛,叫作鳳皇。它頭上的紋彩是“德”字形狀,翅膀上的紋彩是“義”字形狀,背上的紋彩是“禮”字形狀,胸前的紋彩是“仁”字形狀,腹部的紋彩是“信”字形狀。鳳皇這種鳥,吃喝自然從容,會自己邊唱歌邊跳舞,只要它出現,天下就會太平。

此外,古籍《孔演圖》中記載∶“鳳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意思是說,鳳凰是火精,生活在丹穴山,只棲息在梧桐樹上,只吃竹子結的子實,只喝甘甜的泉水。

所以,從鳳凰的習性來看,不啄食活蟲,不踐踏生草,不群居,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飛則百鳥從之,只有在君道清明,太平聖世之時,鳳凰才會飛臨世間,而這些都足以說明鳳凰是極具靈性且聖潔的。

鳳凰的鳴聲

鳳凰除了羽毛鮮艷美麗,它的鳴聲雌雄也不同。如漢朝王充《論衡·講瑞》:“雄曰鳳,雌曰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又《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皇於飛,和鳴鏘鏘。”即指鳳凰雄鳴聲為即即,雌鳴聲為足足,雌雄和鳴則為鏘鏘。

此外,鳳凰在不同時間發出的鳴叫聲也會不同。如《宋書·符瑞志中》:“鳳凰者,仁鳥也……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上朔,夕鳴曰歸昌,昏鳴曰固常,夜鳴曰保長。”就是說,鳳凰在早晨的鳴聲為“發明”,白天的鳴聲為“上朔”,天黑後的鳴聲為“歸昌”,黃昏時的鳴聲為“固常”,夜晚的鳴聲為“保長”。

不過,關於鳳凰的鳴聲另有一說。漢朝劉向《說苑·辨物》∶“天老曰∶‘夫鳳……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保長,飛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就是說,早晨的鳴聲為“發明”,白天的鳴聲為“保長”,飛行時的鳴聲為“上翔”,棲息時的鳴聲為“歸昌”。

鳳凰的象征

鳳凰是古人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若逢太平盛世,就會有鳳凰飛來。古人還認為,君王如有仁德,就能感動天地,便會有珍異的東西出現,是吉祥的感應,稱為“瑞應”。如古代帝王,如黃帝之子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傳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鳳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若逢太平盛世,就會有鳳凰飛來。(網路圖片)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黃帝的兒子少昊,是春秋時代郯國的國君郯子的祖先。魯昭公十七年,郯子到魯國拜訪,魯昭公問他∶“少昊為什麼把鳥名做為官職名稱呢?”郯子回答∶“我們祖先少昊摯即位時,有鳳凰飛來祝賀,為了紀念鳳鳥,就用各種鳥命名各種不同的官職,鳳鳥氏,是主管天文歷法的官。”

鳳凰身具仁義禮智信五德,象征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力量,因此被視為是聖賢者受天命致太平的瑞應鳥。在《詩經·大雅·卷阿》也有這樣的記載∶“鳳皇於飛。”毛傳∶“鳳皇,靈鳥,仁瑞也。”

龍鳳除了被認為是祥瑞的征兆外,古人也常用來比喻有德的之人。道家始祖老子就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稱他是“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贊美孔子品德高尚有仁德;孔子則把老子比喻為龍,稱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高深莫測”,贊美老子的知識與見解就如天上的龍,動靜自如,思維縱橫天地而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