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裏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明心網】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陜郊》詩∶“十裏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裏長亭,相餞而別。”這裏所提到的“十裏長亭”,都是指送別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古人把“十裏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裏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
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及《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裏設一長亭,五裏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毒秦涇,山高趙陘;十裏五裏,長亭短亭。”倪璠·註:“《白孔六帖》云:‘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裏長亭”,而近城的十裏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墻,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
唐朝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及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在古代送別詩詞中,“十裏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久而久之,“十裏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發稿:2009年8月21日
更新:2009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