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信仰漫談

唐代雕塑:陜西彬縣大佛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陜西彬縣大佛寺石窟內的大佛,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


文:蓮子

唐代雕塑豐腴飽滿、精美瑰麗、氣象萬千,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文化遺產。雕塑藝術的巔峰成就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海納百川的大唐氣度、融會貫通的創新精神密切相關。尤其是比南北朝、隋代更盛行的佛教,民間崇信,皇室倡導,建寺造像、開鑿石窟之風遍及全國。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大唐又是一個營造巨型大佛的時代,莫高窟北大像、南大像、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陜西彬縣大佛令人嘆為觀止。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長安大明宮菩薩立像、水陸庵彩塑、大足石刻精彩紛呈,盛唐雕塑大師楊惠之被尊為“塑聖”。

彬縣大佛

大佛寺石窟群位於陜西彬縣城西、涇河南岸的清涼山坡,錯落有致地分布於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洞窟百余個,大小造像1980多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修行窟五部分。大佛寺是唐代京城長安附近重要的石窟寺,現存初唐至盛唐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絲綢古道上璀璨的佛教藝術明珠。

大佛寺原名“應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彬州淺水塬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死難的將士並祈福超度亡靈所修建。大佛窟內雕鑿的是接引靈魂至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侍立兩側的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為石胎泥塑彩繪而成。

阿彌陀佛(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雕飾富麗,線條清晰,背光精美,是目前眾多大佛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奇妙的是,在不同高度觀察,大佛會呈現不同的神情。

高20米的大佛結跏趺坐,雄渾壯碩,威猛陽剛。寶石藍螺髻護頂,衣飾色彩鮮明。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表達救濟蒼生的大慈心願),氣勢磅礴又舒泰莊重。仰望大佛金燦燦的方闊面容,一雙鳳目正無限深情地俯視著茫茫世界和蕓蕓眾生,慈悲而威嚴,震撼人心,透徹心扉。

大佛背部有火焰紋、坐佛和眾多飛天的浮雕,一派佛國世界的吉祥歡樂氣氛。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也就是(玄奘西行的第二年)628年基本建成,成為絲綢之路北道的地標,風塵仆仆的商旅、僧人、俠客、文人、士兵,一看到雄偉的大佛,就知道長安近了。

這尊陜西和古絲綢之路第一大佛,令人一見難忘、刻骨銘心,被譽為“關中第一奇觀”。後來人們就直接稱此地為大佛寺,沿用至今。

大佛兩側的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瓔珞,下系羊腸大裙,面相圓潤福慧,體態豐滿健康,流露著初唐的豐沛元氣,清正而賢淑。

大佛寺石窟不僅吸納了西域、中亞的藝術特色,而且基本保留了長安的佛教藝術風尚。初唐正是開創中國式造像新風貌的時期。

據日本學者考證,奈良寺木佛像源頭來自大佛寺。可見長安地區佛教藝術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德國人曾贊大佛寺:堪比巴黎聖母院。

民間傳說

“彬縣有個大佛寺,把天頂得咯吱吱。”據當地傳說,大佛是按照唐太宗、武聖皇帝李世民(李世民謚號文皇帝,後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的樣貌雕刻的。大佛石窟明鏡臺下“覺路”兩方題字,執筆的是謫詩仙李白。

大佛右手無名指很奇特,伸出並指向涇河,這有何用意呢?大佛寺博物館的人介紹,這裏還有段傳說:有一年涇河突發特大洪水,莊稼沖毀殆盡,百姓叫苦連天,大家焚香叩頭,求佛免災。大佛輕擡右手,伸出無名指,滔天洪水立即退去,誰知大佛手剛放下,水又暴漲,為了永絕水患,大佛的無名指就一直指向涇河,從此,這裏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1993年8月,德國文物專家在實施中德合作項目大佛寺文物保護工程時,在大佛頂部發現一行文字:“至順四年(1333年)6月26日涇河長至寺裏水……”,查《資治通鑒》第1143頁:“是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涇水溢,關中水災,黃河大溢。”與民間傳說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