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有虞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月整理【明心網】一般認為上古“五帝”指少昊金天氏、顓頊(音傳序)高陽氏、帝嚳(音庫)高辛氏、帝堯唐陶氏、帝舜有虞氏。舜作為君主,奉行“順考古道而行之”(即按照先古賢明君王的辦法來處理政務)的統治之數。他具有深邃博大的智慧和整理國家的雄才大略。他和顏悅色,行為端莊而有禮貌,充滿誠信公平,舜的老師是許由(註1),他也曾向務成子(又稱務成昭)學習過。
舜是大德之人。他到了哪裏,那裏的人都會變得善良禮讓。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會前來依附他,漸漸地人多了起來,形成了聚落、鄉鎮。傳說他到了歷山耕種,結果歷山的人都互相禮讓田界;他到了雷澤捕魚,那裏的人也都互讓地方;他到了河濱制作陶器,那裏的陶器好得遠近馳名。
據《史記》記載,舜攝政(代堯帝處理國家事務)共二十八年,堯才去世。堯帝去世後,舜處理喪事三年,把位子讓給堯帝的兒子丹朱,自己避居到南方。但諸侯都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人也都告到舜那裏。舜為了順應天象與民意,就回到中原,登上帝位。舜在自己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政。舜和堯都是禪位讓賢的人間聖王。
務成子曾這樣教導帝堯:作為君主,如果你在處理國家事務時總是回避天下臣民反對的事而只去做臣民願意的事,那樣並不足以安定天下。相反,假如你避開只知順從你的人而聽取持反對意見的人的主張去做,也不見得就會失去天下。
孟子說過,大舜(註2)有很高的道德修養。他善於與人求同,能夠舍棄自己的主張而服從別人,采納別人的意見以做有益的事,這樣與人為善。他從從事耕稼陶渙這些普通勞動到成為帝王,一直都是這樣做的。采納別人的意見而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就是同別人一道做好事。
孟子還說過,大舜每每聽到一個好的建議,看到一件好事,他那贊賞和希望立即實行的勁頭,就象決口而出的江河之水,無法阻擋。
[註1]:許由是上古高士。相傳帝堯要把君位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
[註2]:古時對有高尚德行的人尊稱為“大”。如“大舜”,大禹。“大”指高尚的德行。
發稿:2009年6月21日
更新:2009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