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中國古代禮儀——坐姿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中國古人對坐姿很有講究,因為它也是禮儀的一個方面。古代人們的坐姿主要有三種:“趺(音“副”)坐”,即雙足交叠,盤腿而坐,類似佛教中修禪者,所以又稱“跏趺坐”;“箕踞”,即兩腿前伸,全身象簸箕形狀;“跽(音“計”),即跪坐,臀部壓在後曲的小腿和腳上。在沒有賓客時,坐姿可以隨便一些,好象上面的前二種,但是如果和尊者,長者,朋友交談,或在議事,宴會和招待客人時,就要采用禮貌的姿式——“跽“了。

古書中對於標準有禮的坐姿有不少記述,如西漢時大夫宋忠,賈誼,有一次聽蔔者講解蔔筮,由於這位學識淵博的蔔者侃侃而談,順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於是“獵纓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帶,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對這位學者的尊敬。

古時君子士大夫十分重視自身道德禮儀的修養,所以即使平時閑暇之余,也要做到約束自己的言行,如東晉的陶侃便是“職事之暇,終日斂膝危坐。”;宋朝的司馬光平時“燕居,正色危坐。”清聖祖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威名顯赫。平日上朝時,儼然端坐龍椅,俯視著眾人,殊不知這種皇帝舉止修養的基本功其實是在長期嚴格的要求下培養出來的。康熙帝曾回憶說從小“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而登基後和大臣們議政,和經講官研讀書史或家庭談笑時“率皆儼然端坐”,是幼年起習就,加上平時的自我涵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