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天價元代清花罐背後的故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繪鬼谷子下山救徒弟孫臏。(互聯網圖片)

◎戴東尼(古玩書畫鑒定收藏家、投資顧問)

【明心網】今年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進行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拍賣中,一款高28厘米,直徑33厘米的元代青花人物罐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創下了目前中國瓷器拍賣的最高價。這只繪有“鬼谷下山”故事的罐子為什麼如此值錢?它後面有何動人的故事呢?

這只罐子上面的圖案講的是《戰國策》中“鬼谷下山”的故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臏(孫子)為敵方所擒,他的師傅鬼谷子前往營救,率領眾人一行下山的情景。畫中的鬼谷子坐在由獅虎共拉的兩輪車上,後面跟著兩個騎馬的人,其中一個穿著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寫有“鬼谷”兩字。鬼谷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最後他教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及張儀等高徒。鬼谷子特別鐘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的也是兵法。有一次龐涓聽說魏國花高價錢納賢,他動了心要去魏國做官。鬼谷子有宿命通功能,早已知到,就對龐涓說,你出去摘一朵花來給我,龐涓就摘一朵小花拿過去,鬼谷子一看這朵花叫“馬兜鈴”,這種花一開十二朵,他告誡龐涓,這暗預你享受十二年富貴,這花是采於鬼谷,見日而萎,就是看到日光就枯萎了,鬼旁加一個委字正好是一個“魏”,魏國的魏,他說你一定和魏國有緣。鬼谷子又告誡龐涓不能夠欺騙別人,如果你要騙別人的話,那以後你要上別人的大當,最後他就送給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卒。”後來龐涓不聽鬼谷子的話,出於妒嫉,他不但欺騙孫臏,還殘酷迫害他。結果最後自己上了孫臏的當,在馬陵道被萬劍穿身而死,遭到了惡報。

元青花罐“鬼谷下山”為傳世8大元代人物故事青花罐之一。其他7罐分別為另一件香港佳士得拍出的元青花人物瓷罐“孟月梅寫恨錦香亭”,東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元青花罐“昭君出塞”、裴格瑟斯基金會收藏元青花罐“三顧茅廬”、安宅美術館舊藏元青花罐“周亞夫屯細柳營”、波士頓博物館收藏元青花罐“尉遲恭救主”、亞洲私人收藏的元青花罐“古代人物”、以及先後為德川家和萬野美術館舊藏的元青花罐“百花亭”,原本日本伊藤先生還藏有一件元青花罐“周亞夫屯細柳營”,惜毀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這件瑰寶,原為荷蘭凡赫默特家族所有。該家族的凡赫默特男爵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最為精美的就是這只青花罐。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在中國期間購買了“鬼谷下山” 罐,並將之帶回老家,荷蘭。

當時,凡赫默特男爵還以為那是明代的青花罐。直至上世紀60年代末,此罐才被專家確認為是元朝作品。佳士得的專家上世紀70年代曾鑒別過這個青花罐,並估價僅1.6萬美元。凡赫默特後人更將價值連城的珍寶當垃圾,用此罐來存放DVD光碟。去年,佳士得專家再次拜訪,趕緊讓主人把原本放於罐內DVD光盤另存它處。

最終以比估價高近15倍的價格奪得了這件珍寶的是以買賣中國瓷器古玩著稱的Eskenazi先生,他拍到這件珍寶後說:“我已接近極限,不知還能撐多久。”Eskenazi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幾大古董商之一,在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同時,也代表一些大買家購買頂級藝術品。在香港蘇富比去年的秋拍中,他幾乎包攬了瓷器成交最高價的前幾位,委托他的既有西方金融大亨,更有石油巨頭。其實這件珍寶他也是為人代購,背後真正的主人是一位紐約華爾街金融大亨。

倫敦佳士得中國陶瓷及工藝品主管表示:“我估計他們(買家)認為這個青花罐甚具價值,但不至於到這個水平,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中國泉州一文物鑒定家對這件創珍品提出了挑戰,他從此罐的照片看發現了5大疑點,因此他認為極有可能是贗品。這5點分別為,拍品來源有疑問;瓷罐特征有異;人物繪畫風格生疑;繪畫水平平庸,細節經不起推敲;人物服飾“穿幫”。他講到,騎馬執旗武士的頭盔更接近於明代而不似元代或元以前的形式,兩軍士中右邊一人的外披戎服後背綴有一塊葵花型補子。而“補子”是明清兩代文武官員、吏卒等公職人員縫綴於服裝上的區別品級、職別的標志性圖案裝飾。明代以前的服裝是不可能有這種補子的裝飾的。還有,此軍士腰間所挎的軍刀是典型的明代“戚家刀”。這是明後期才出現的一種軍刀形式,由抗倭名將戚繼光吸收日本倭刀的優點而創制,特點是改傳統軍刀的直式和倭刀的彎弧式為握柄向下的“三彎式”。他說:“元代的畫師大概不會看見穿補服和佩‘戚家刀’的軍人形象吧?”一下提出這麼多令人無法解釋的疑點,不得不令人深思。

(戴東尼讀者信箱:tony.dai@epoch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