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琴與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章天亮【明心網】在新唐人電視臺的新年晚會上,常常會聽到琴和簫的聲音,讓人感到心裏安穩舒適。我對於西方的樂器了解很少,對於中國樂器的音質音色也所知有限。但是史書上流傳下來的樂器制造方法和功用倒也頗有些神秘色彩,故寫出來和讀者分享一下。
《警世通言》上說,琴本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鳳凰來儀,飛墜在一株梧桐樹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按天、地、人三才,截為三段;取中間一段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幹,選良時吉日制成樂器。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最開始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征、羽。
《警世通言》上的記載多半是可信的。司馬遷在《史記》的《律書》上還給了一種數學計算方法。古時候制作樂器的時候用絲線做弦,對於絲線的數目是有嚴格要求的,這個名目叫做“三分損益”。最粗的弦是“宮”弦,用81根絲。去掉81的三分之一(損”),得54根絲。所以“角”弦是54根絲。增加54的三分之一(“益”),即54加上18得72,這就是“商”弦的數目。去掉72的三分之一,得48,這就是“羽”弦的數目。增加48的三分之一,得64,這就是“征”弦的數目。
這種制琴的方法賦予琴一些不可思議的通靈現象。大家都聽說過“高山流水”的典故。說的是春秋年間,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國修聘,中秋之夜泊船於一座山崖下,適逢雨收雲散,皓月當空。伯牙撫琴一曲,剛好樵夫鐘子期在山崖下躲雨聽琴。伯牙問子期:“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子期答應一試,於是伯牙沈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鐘子期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鐘子期又贊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遂與子期結為兄弟,留下千古傳奇。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這麼一段。劉備在荊州赴宴,蔡瑁要殺劉備,於是劉備躍馬澶溪,跑到水鏡先生的莊外。水鏡先生正在彈琴,忽然停下來說:“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調。必有英雄竊聽。”看來,看來琴聲不僅能夠反映彈琴者的思想,對於周遭事物,也有感應。
《三國演義》中講“群英會蔣幹中計”,周瑜見到蔣幹的時候說,“吾雖不及師曠之聰,聞弦歌而知雅意”,這裏面提到的師曠是春秋時一個很了不起的樂師。春秋末年,楚國入侵鄭國,鄭簡公求救於晉國。晉平公手下的樂師師曠就說,讓我用聲音來占蔔一下,於是師曠吹奏《南風》,又吹奏《北風》。奏罷,師曠稟告說,《南風》的聲音壓抑,《北風》的聲音平和,楚兵定然無功而返,三天以後,我們就會聽到好消息了。果然,三天後,楚國出了內亂,只得退兵。《東周列國志》上說師曠“能察氣候之盈虛,明陰陽之消長;天時人事,審驗無差;風角鳥鳴,吉兇如見。”
史書上關於簫的記載沒有象琴那麼多。我在談到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個“乘龍快婿”的典故。這個乘龍快婿就是蕭史。蕭史在見到秦穆公的時候,曾經演奏數曲,《東周列國志》上說蕭史“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
穆公大悅。聞蕭史為什麼吹簫可以招來百鳥,蕭史回答說,簫是伏羲所制,當時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參差,排成鳳翼的模樣;聲音則仿造鳳鳴。後來人把簫的形狀簡化了。但是“簫制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象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且可致,況他鳥乎?”
《史記》的《樂書》的最後記載了師曠與楚靈王論音樂的一段對話。很多音樂都要有德的人才能聽。《樂書》還說可以從琴的“宮、商、角、征、羽”這五音中聽出一個國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狀況,以及琴的五音與人的五臟的對應關系,與人的“仁義禮智信”這五種美德的對應關系。所以正大的音樂對於涵養人的道德和改善人的健康都是很有好處的。
新唐人的晚會音樂常令人聽而忘倦,雜念不起,恐怕也和其中的琴簫之聲有些關系吧。這就要讀者和觀眾去親身體驗了。@
發稿:200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