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中國茶道追求的境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茶道之道〗

何謂茶道?萬事萬物一與“道”字相關,便顯得深不可測。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說成包容萬物、無處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現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經》裏又說:“道法自然”,總算讓人透出口氣,輕松了些,卻又茫然無措,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釋的,看來對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異了。

山野莊戶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腦、去油解膩的效用外,還把茶當作獨坐、閑談、外出、居家的“伴兒”。說它有何奇處,誰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離不開,他們以為這就是茶道。

〖茶道之清〗

清,也就是無雜。古人認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與俗人飲茶是有違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來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說。我們在從古往今來的眾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和敘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說:“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陸樹聲與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徐渭也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同時代的許次紓在他所著的《茶疏》“論客”一節中說:“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運,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點湯。”陳繼儒在其所著的《巖棲幽事》中則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見,品茶人數是有嚴格限制的,否則就落下了“施茶”的話柄。張源在《茶錄》中亦有類似的說法:“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們又回到“茶道”的“道”上來看,《道德經》的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韓非子對道的解釋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關於道,古人今人的解釋和所著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棟。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之道主要還是站在精神這一方面的,這在自古以來的作品和文化傳承方面都可看得出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精神的蛛絲馬跡來。

中國最早提出茶道而無固定儀式應該亦是源於此。世間的萬事萬物,如果從一開始就限定一個範圍,那麼就是非自然的,而飲茶活動本身就是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提升個人修養。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茶道本就不應該有固定儀式,否則就和茶道精神相違背,此乃茶事大忌。就茶道來說,在歷來的文章中講靜多於講清。為何?因靜是清的結果,靜比清來得更為直接,更為表面化。靜是很容易體會到的。誠如我們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們往往可以一眼看見結果,卻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來,從何而來。我們只看見了結果,最終就認為結果就是本源。而我們在探討茶道的精神的時候就不可忽略這一錯誤了。

我們來看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所寫:“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韋應物所寫的、“性潔不可無,為飲滌煩塵”皆是寫茶之性本潔,而飲茶之人必須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試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時卻仍想著蠅營狗茍之事,豈不敗興。所以說茶道的精神之一應當是——清。

〖茶道之真〗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必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閑。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層次。

〖茶道之和〗

茶道之凈的境界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就是飲茶環境的凈,另一個就是飲茶茶具的凈,只有這兩條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帶來的樂趣。我們再來看前人對於飲時“凈”的高論。

茶宜明窗凈幾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小院焚香

茶忌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肴雜陳案頭多惡趣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對飲茶的環境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所以在此我們把凈作為茶道的主旨之一,這並非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