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修煉與成語:一以貫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古道

【明心網】
【出處】

《論語·裏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註釋】

貫:串、貫通。

【釋義】

現代釋義: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後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

【旁通】

1、《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辨析】

1、一、十、士

在易經卦象中,陽爻就是類似漢字“一”的形狀,按《說文》的意思,這一劃就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十呢,看起來是“一”上再添了一筆“|”,《說文》解的是“數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而佛經傳入中國後,翻譯中也常常用“十方”來形容他們眼中的宇宙,這樣看來,“一”和“十”筆畫簡單,內涵實則都很洪大,也由此可見漢字造化的神奇。士呢,古人講能“推一及十”就是士,所以能稱為“士”的人也是真正不簡單的。由此而知,孔子所說的君子、士,也都非現代人道德敗壞後形成的觀念認識。

2、孔子的道

《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一段話,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態,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如果這段話確為老子所說,那麼老子已經明明白白的講出來了孔子的“道”的表現,就是“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而從孔子對老子的評價,“其猶龍邪”來看,孔子還是很推崇老子的,而孔子一生都“志於道”,那麼他和老子講的道有什麼區別呢?從古至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

再看看這樣一個事實,曾子,即曾參,是僅次於顏淵的孔子的最傑出弟子,顏淵早死,曾參當然是繼承孔子衣缽的最佳人選。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也許孔子與曾參關於“吾道一以貫之”的對話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發生的。

但從邏輯上來講,曾子在不具備和孔子同樣境界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明白孔子講出話的全部內涵的,所以即便是孔子真的講出道來,曾子也只能站在他的境界中理解一點。那麼,如果孔子不是說的道,又是什麼呢?

佛經中有個拈花微笑的故事,說的是釋迦牟尼當初在靈山的一次法會上,用手拈一枝波羅蜜花遍示眾徒,眾徒皆不解,唯有大迦葉破顏微笑,於是大迦葉便成了傳承釋迦牟尼佛法的印度禪宗初祖。

比較一下,孔子的做法和釋迦牟尼當年的做法頗有些相似,“一以貫之”在門人聽來實在有些莫名其妙,這和釋迦拈花示眾而眾徒不解如出一則。那麼,曾參為什麼又告訴他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呢?很顯然,如果孔子的門人們都能聽懂孔子的話,曾參肯定不用再講什麼,所以,曾參只是以自己的理解在講,那麼他再講出來的話肯定就和孔子講的有出入了。

退一步講,孔子一生講出的道,難道只有“忠恕”麼?大家公認的,“忠恕”、“仁”是孔子一生所行、所講的核心。筆者倒是認為,這個關鍵就在一個“行”字上,用什麼來指導行?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用“忠恕”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就能逐漸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呢?而孔子要告訴曾子的,是否可以理解成,曾參,你知道如何達到我(孔子)講的最終道的途徑麼?

關於這個假說,我們可以再對比一下,釋迦牟尼也好,孔子也好,在世的時候都沒有親自流傳下任何文字的東西,佛經與《論語》都是他們不在世之後,由弟子們整理出來的,那麼整理時針對談話的對象、各種的因素都沒有了,還可能有遺漏,也是造成後人在理解與傳承上偏差的一個原因。而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在涅磐的時候,他的弟子問他,師尊,您走以後,我們以誰為師,釋迦牟尼就說,以戒為師。

那麼實際上,釋迦牟尼給弟子真正留下的是能夠達到圓滿境界的戒律,這也是符合釋迦牟尼那一門“戒、定、慧”修煉的要求的。而孔子一生講的話也肯定不只《論語》裏所記載的那一點,但僅僅是這流傳至今的就有規範的做人的道理,也告訴了士、君子、聖人的一些表現,那麼達到這不同標準要求的關鍵可能就是“仁”,就是“忠恕”。

說到這兒,我們再看看這個“貫”字,古人計量錢財,常常說一貫錢,銅錢呢,是用繩子串起來的,那麼,是什麼把孔子的道串起來的呢?還是孔子講的道串起來了什麼?其實不管是佛家還是儒家都講究個人境界的升華提高,儒家講修身,佛家講解脫,相對來講,知道道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那是境界升華後,水到渠成的結果,重要的反而是如何才能漸漸的達到道在不同境界的標準要求,這也是能真正明了道的前提。這樣看來,“一以貫之”在修煉中的內涵就呼之欲出了。

******

關於以上《論語》中原文的內涵,也許學者在不斷修身的前提下,自己會從原文中理解到更多的內涵,筆者妄言,僅供參考而已。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