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經濟增長率必須計算環境因素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楊帆

記者:現在國外有的學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懷疑,作為學者,你對此怎樣看?

楊帆: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可以肯定國外經濟學家的懷疑態度,但應針鋒相對地糾正他們的數字錯誤,以更加準確的數字和事實,對我國經濟增長率作出實證性的科學判斷。

記者:你的分析方法與國外學者有何不同?

楊帆:我更關註GDP統計指標中資源和環境的問題。“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裏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一面創造財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壞自然財產的事業,只能創造出消極的價值或破壞的價值。”宏觀經濟核算體系應該反映資源與環境在生產過程中的破壞、投入和消耗。

記者:不僅中國沒有把生態影響正式計入GDP,連歐美的發達國家也沒有這樣做,為什麼?

楊帆:那是因為長期以來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前提是:自然資源無限、無價格、環境汙染無須治理。經濟學上的“資源稀缺”,實際上是指人的時間稀缺,所謂提高效率有效分配資源,是指有效分配人的時間。經濟學從來沒有假定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它把空氣和水(即自然資源)稱為“無限無價”。

當人類生產活動嚴重危害環境,並且產生能源危機以後,經濟學並沒有修改其“資源稀缺”的假設前提,因為這樣就相當於取消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只是簡單地把資源從無價格變成有價格。這說明資源稀缺假設,的確不是指自然資源,所以無須做大的修正;當自然資源真正變成稀缺的時候,不但不把資源的使用和破壞環境以後不得不花費的治理費用,從人類生產活動的統計中扣掉,反而把它進一步加進去,造成虛假的經濟增長。這是極為荒謬的,它告訴我們:得病吧再治病,汙染吧再治理,災害吧再建設,只要能創造GDP。

記者:現在人們的認知程度怎樣了,國際社會是否接受了生態環境對GDP的影響?

楊帆:自上世紀70年代起,國際社會開始把資源與環境的價值核算提上議事日程。聯合國在1995年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標,重新定義增長與發展。發展是指一個社會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質、財富分配等“品質”上的進步,一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卻不一定有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來源於過時的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和高速增長的熱烈追求。嚴重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陷入困境。

記者:在中國的情況如何?

楊帆:聯合國《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GDP的3.5%—8%。

960萬平方公裏家園,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裏;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國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余萬平方公裏,剩下近300萬平方公裏。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了一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約一番半,50年內人均生存空間已被壓縮到原來的1/5。

中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3倍;人均資源是1/2;單位產值資源能源消耗量為3倍;單位產值廢物排放量為數倍,汙染總量增長率為總產值增長率之數倍,每年利用資源環境價值應在國民生產總值數倍以上。

總計,1997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7.48萬億元,而未計入成本的對資源與環境的浪費破壞為:森林資源:4.76萬億元;淡水資源:3.81萬億元;土地資源:3.73萬億元;草原資源:1.54萬億元;自然災害:2.24萬億元;環境汙染:5.46萬億元;合計:21.54萬億元。生態成本超過GDP兩倍多。即使我們扣掉許多項目,說生態損失相當於GDP,應當不算誇張。

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由於資源環境的限制,已經到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戰略的時候了。必須進行全面總體性調整,包括價值觀念,發展戰略,利益格局,把環境保護產業視為中國第一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