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中共今日的所謂“團結”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團結”一詞在共產黨的歷史文獻中,可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味道卻大不一樣。過去講到團結,是要求領導者、組織者作團結的主動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包括反對錯了的同志”大概就是這個意。而現在領導者和組織者成為團結的被動者,故有“團結在×××周圍”的口號,而且這一口號不僅適用於黨的最高層,也適用於最基層。例如,一個煤礦領導班子開會,領導也得表態 “堅決團結在×礦長和×書記周圍”。因為“團結”的主動者的換位,結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從前,如果沒有“團結大多數的”本領,作為領導者可能會感到自責,其事業可能會受到不良影響,故有了“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有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現在則大可不必如此勞神費力了,你不能“團結”在 ×××周圍,你就得滾蛋,叫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團結的途徑也就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也就是在馬列主義基礎上的團結。現在則不管你的願望多麼善良,切記不要給領導提出批評意見,哪怕你心裏是把刀,臉上得擠滿笑,否則你就是鬧不團結。而現在團結似乎是考核班子的重要內容,一個班子豈容得下你這種害群之馬。
在這種團結的氛圍中,除非核心領導者正派,否則情況就可想而知了。為什麼出那麼多窩案。“團結”的作用不可埋沒。
原題為:論“團結在×××周圍”(北大三角地)
發稿:200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