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弗遜和蒙迪卡羅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夏雲一年一度的美式足球超級杯決賽,今年在新奧爾良舉行。不同於往年的是,在比賽前的慶祝活動中,特地增加了一個節目,這就是由眾多的著名體育明星,退休的和在役的,每人背誦一段托馬斯·傑弗遜寫的《獨立宣言》。反復若幹次。情景頗為壯觀。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寫過的一東西,稍加改動,用以紀念這個我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講到傑弗遜,就要提到蒙迪卡羅,他的故居。
托馬斯·傑弗遜是世界上一切尋求幸福、自由、民主和獨立的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當我第一次讀到他寫的“人人生而平等”時,他就成為了我的偶像,那時我還是一個中學生。自從到美國後,我不只一次地到過威廉斯堡,這些都是當時美國先哲聚集,策劃造英國人反的地方。我還訪問了英國人向美國人最後投降的戰場。我也去過費城,見到了傑弗遜當年用於寫獨立宣言的屋子,美國大陸會議的會址以及Johnadams宣讀《獨立宣言》的廣場。我到過華盛頓,瞻仰了傑弗遜紀念館,到過波士頓,還有列克辛敦和邦克山莊,那是著名的傾茶事件和導致美國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最後我到了他的家鄉蒙迪卡羅,見識了作為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建築家、音樂家、發明家和政治家的傑弗遜的相關歷史和事跡。
托馬斯·傑弗遜1743年在弗吉利亞州的Albermarle(曾經是Shadwell)縣出身,1826年在其首府夏洛斯維爾(Charlottesville)他的家中,蒙迪卡羅去世。在他83年的人生中,他當過弗吉利亞州議會代表、州長、駐法國特使、第一屆美國國務卿、第二任美國副總統和第三、四任美國總統。而在我看來,他歷史中最光輝的一頁,卻是他所寫下的美國《獨立宣言》。1809年他從總統位置退休後,就回到了蒙迪卡羅,安度晚年。
蒙迪卡羅從動工到完成,共用了長達40年的時間。因為任何時候只要他不在,或出任公職,出差和旅遊,這時建築一概停工。只有他在的時候才開工修建。後來他從法國回到美國,又把法式建築的特點運用於此,使蒙迪卡羅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美國的五分硬幣背面,就是蒙迪卡羅的圖案。當我站在蒙迪卡羅山頂上的時候,正是中秋季節,整個地勢順著一個較小角度的山坡向前,向下延伸。極目了望,山巒聳翠,紅綠交映,天、雲、山、樹在遠方交匯成一片。大有一派美麗神奇的氣象。
托馬斯·傑弗遜的政治遠見和智慧是和美國的獨立戰爭結合在一起的,也是和那時的美國建國初期其他先哲的思想及互相影響分不開的。大概美國人幸運,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一批富有遠見、有智慧、有犧牲精神的開國先人。其中包括弗吉利亞州的George Washington,Richard Henry Lee,Patrick Henry,James Madison,George Mason等。賓夕法利亞的Benjamin Franklin,John Morton,Alexander Hamilton,Thomas Paine。麻薩諸塞的John Adams,John Hancock等。康乃得格的Roger Sherman等等。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堅定的自由、民主和獨立的信念,為民主事業不惜獻身的知識分子。都有為後人所傳誦的精彩言論和事跡。我將對此有專題收錄。
1774年9月,美國人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每個殖民地州(除佐治亞)都派了代表參加。在大會上,他們首次提出了美國人要求“生命、自由和私有財產”的權利。會後,1775年初,為了反對英國議會把麻州定為叛亂州,弗吉利亞州的潘.亨利(Patrick Henry)提出了“不自由,勿寧死!”的口號。是年的4月19號,美國人在麻塞諸薩州的列克辛敦向英國人打響了第一槍。獨立戰爭的序幕由此拉開。五月,第二界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John Hancock當選為主席,喬治·華盛頓被任命為新大陸聯軍總司令。6月17日,第一場正規的美英戰鬥在波士頓的邦克山莊展開。從此雙方戰鬥不止。
1776年6月7日,弗吉利亞州代表裏查·李(Richard Henry Lee)正式向第二屆大陸會議提交要求美國獨立的題案。11日大會宣布任命包括托馬斯·傑弗遜在內的五人委員會負責起草美國獨立宣言。其中包括賓州代表本傑明·福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麻塞諸薩州的約瀚·亞當斯(John Adams)即第二屆美國總統,和紐約州的R.Levingston,傾茶事件的領導人,康州的羅傑·薛曼(Roger Sherman),及後來第一個提出國會兩會人員來源構想的人。他們均為當時民主獨立運動的精英。傑福遜被委托負責宣言的總體編寫。據說他才思泉湧,集一生自由民主的理念,淵博的歷史知識和精湛的文學藝術功底,一氣呵成,在沒有帶任何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僅一到兩天功夫,就將初稿完成。然後由福蘭克林和亞當斯稍做修改。6月28日,他將獨立宣言的初稿送交大會審閱。7月2日,12個殖民地州(紐約州缺席)的代表召開大會,投票支持裏查·李的獨立題案。7月4日,傑弗遜起草的文件被大會正式通過。這個被後人所稱為不朽著作的美國《獨立宣言》從此問世。起草人托馬斯·傑弗遜當時年僅33歲。
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一個民族的人民有理由解除與另一個統治他們的政府用於束縛他們之間的關系。它向人類歷史有力地宣布:
“我們認定以下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人人受造平等。他們為上帝所造之始,就被賦予以下的諸種絕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對幸福的追尋。”
獨立宣言所闡述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被幾百年來的歷史證明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它至少有幾個明顯的意義:1,在上帝面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平等的。前者的權利來必須來自後者的同意。2,在人類歷史上,政府和統治者的所有錯誤和罪惡,都來自於一個,就是獨裁。3,任何政府僅僅是為保護人民的這種基本權利而存在的,此外絕無其他存在的理由。4,如果統治者不能保證人民的基本利益和要求,就理所當然地應被推翻。
托馬斯·傑弗遜對人類的獨裁者和獨裁制度嫉惡如仇,他曾這樣表達:“我在上帝面前起誓,我一如既往地而且永遠地和人類任何形勢的獨裁者為敵。”
歷史的發展向我們展示:《獨立宣言》是完美的。它並不算是一部具體的政治運作的指導書。而是富於政治智慧、漾溢著燦爛文采、充滿了歷史遠見的不朽文獻。這是一個理想的信息、一個平實的好消息,好得難以相信。它並不僅僅試圖告訴我們今天該如何幹,而是要指示我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朝著這個目標去一步一步的去努力。
值得註意的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托馬斯·傑弗遜本人並不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但他卻刻意表達了人類的一切,平等、自由、社會的未來、政府的穩定結構、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等等,都必須在上帝之下來尋求。
他的思想和哲學使我們了解到,在上帝面前,政府和老百姓一樣,帝王和臣民一樣,領袖和人民一樣,都是不完善的。這就在理論上奠定了獨裁有罪的基礎。通俗的講就是人民不應該接受任何所謂的英明領袖和政府的獨裁,因為領袖和我們一樣,是人。人就是可能犯錯誤的東西。人民可以雇傭領袖工作,給予報酬,因為我們和領袖是平等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而且應該原諒領袖的過失和錯誤,因為領袖和我們一樣,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罪的,是具有天生犯任何錯誤的可能的。任何政府和領袖,時間一長,最終走向腐敗和獨裁幾乎是絕對的。因此人民同時也要保留在任何時候懲罰政府和領袖的權利。這個理論的意義在於,如果人類不把上帝放在首位,就會在歷史上出現人類的某些人,把他們自己放在人民的頭上的可能。而這種情況的開始往往是人民默許的,這種默許來自於更早期對於獨裁的沈默。到後來人民覺悟而不同意獨裁時,卻已經為時太晚了。獨裁最終會被推翻,然而代之而起的可能是更英明的獨裁。人民就只能在這種周而復始痛苦的歷史中掙紮。如果有幸碰上一個暫時的所謂明君,就有幾天好日子過,而在絕大多數的歷史中,人民處於被統治者所剝削和壓迫的狀況之下。有不少歷史先例已經證明,在人民還不覺悟時,是可能接受這樣一種理論的,既被動地承認和接受偉大的明君可以統治自己。這種理論是被統治者所灌輸的,而要害就在於他們自封為神。如果人民要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建立起對政府和領袖的監督,要從根本上杜絕獨裁的發生,就要把任何人都置於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地位。只有當人民能自覺地把政府看為絕對會走向腐敗的怪物的時候,只有當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能夠把批評政府視為自己的天職的時候,自由民主的一天才會到來。美國人和世界大多數民主國家的幾百年的實踐說明了托馬斯·傑福遜的正確。而第三世界的民運理論家、活動家離開托馬斯·傑弗遜的政治智慧有多遠,離開成功的一天就有多遠。
傑弗遜作為藝術家勝於政治家,充滿政治智慧多於熱愛政治鬥爭。他愛好安靜的田園生活,1806年他在林其堡蓋了一座房子,叫Poplar Forest。我在林其堡工作和居住期間有幸幾次去參觀了那棟已經成為了什麼俱樂部的房子。記得大概是在1996年,波蘭的前總統瓦文莎還到了那裏參觀訪問。他象是以批評的口氣講到:你們美國人不愛護珍稀歷史。如果是我們波蘭人,對托馬斯·傑弗遜的遺物將一定會保存的更好。
1809年,在當了兩任8年的總統後,傑弗遜從總統任上退休,回到蒙迪卡羅。他說這是“離開了可惡的政治,回到了我家庭的懷抱、我的農田、我的書齋。”他的生活轉向了和朋友交往、通信,特別和亞當斯通信極多。可能的原因大概是他曾是亞當斯的副總統,又同時參與《獨立宣言》的創作,而且他們還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政治分歧的歷史(我在以後有專述於此)。他也有更多的時間用在蒙迪卡羅的農田、林木和花園的建設。此外籌建弗吉利亞大學也是他非常關心的主要工作。
據說他的生活習慣很特殊,不論就寢早晚,他總是在天亮前起床。他自稱,50年來從未在床上被太陽逮住過。每天早上只要能看清楚臥床對面墻上掛鐘的指針,就立即起床。他還有記錄每天的溫度,風向的習慣。他有一個自我鍛煉身體的方法,就是每天早晨用冷水泡腳,整整堅持60年。他的床對這個1.88米個子的人來說是比較小了。我被告知,他經常把枕頭墊高,半坐半睡。
他很喜愛發明。我記得他家裏有一個由他本人制造的靠重力運行的傳遞系統。從樓上到地下室的人可以不要出去而拿到別人送的東西。平常黑人奴隸做好飯後,可以通過它傳進用餐室。在那個時候奴隸是不能和主人共進飲食的。我見到不少的機械工具和儀器,如圓規、量角器、尺子、三角板、地球儀、測溫儀等等。
蒙迪卡羅的花園很有名,有不少奴隸在此工作。他們中間有能幹的匠人和植物培養人員,使蒙迪卡羅成為很美的地方。在後山坡,有奴隸居住的房子,工作間,鐵匠房和溫室等等。傑弗遜一向反對黑奴販賣,他在1784年向當時的國會提出過一個議案,建議在1800年以後,全美國境內禁止奴隸買賣制度。但是這個議案不幸被否決。早在《獨立宣言》的初稿中,他就做了如此的努力(我將有專述於後)。受他思想的影響,麻州在1788年就宣布了黑奴買賣為非法。但是一個頗引起後人討論的問題是,雖然如此,他一直擁有黑奴,最盛時達到150個之多。
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到那裏參觀。5年前我們去的時候門票價格是$8,還要排長隊。由專門的Bus送參觀的人上蒙迪卡羅。我見到很多歐洲人和一些亞洲人,包括老人和小孩。我周圍的幾個弗吉利亞州本地人告訴我,他們來過幾次了,但還是喜歡再來。大概托馬斯·傑弗遜不善於理財,他一生欠債很多,無法還清。很遺憾的是,在他去世後,蒙迪卡羅在1831年被迫出售。買主僅僅把為了把它作為伺養蠶子的地方。幸好在1834年,蒙迪卡羅被一個猶太後裔的美國海軍軍官買去。經歷了兩代人。他們都是傑弗遜的崇拜者。把它維修管理得很好,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紀念物。到了1923年,一個叫“托馬斯·傑弗遜紀念基金會”的非盈利組織發起募捐運動,甚至連小學生都加入了“為蒙迪卡羅捐出您的一分錢”的活動。他們最後用籌款買下了這個地方,為了專門紀念和教育後人。聯合國有關機構把它列在“世界珍貴遺產表”一欄中。蒙迪卡羅是國際性遺產,享有在任何情況下,不惜任何代價都要加以保護的國際遺產。如此殊榮,整個美國僅此一例。
1826年6月24日,83歲的傑弗遜在家中病倒,7月2日他開始進入彌留狀態。偶爾醒來時,他只是詢問家人7月4號到了沒有。七月四號這天,遠在波士頓的美國第二任總統,獨立宣言的副作者之一,約翰·亞當斯去世。他臨死之前對家人講:我就要去了,但好在傑弗遜仍然健在。但他殊不知,他的親密戰友,獨立宣言的作者,托馬斯·傑弗遜已於幾小時前在蒙迪卡羅家中與世長辭。天公作美,這一天恰恰是美國《獨立宣言》莊嚴宣布的50周年紀念日。
在Monticello的背面山下,有傑弗遜家族的墳地。他的家人大都葬在那裏。他的墓被鐵欄桿圍住,訪問的人不能進去。但可以在外面觀看和拍照。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本人授意的碑文,他曾經明文規定,不能多寫一個字,這就是:托馬斯·傑弗遜在此下葬。其人是
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
弗吉利亞州《宗教自由法案》的提案人
弗吉利亞大學之父
(略有刪節)
發稿:200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