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茉莉:甘地之後,弱者何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茉莉

在甘地和馬丁·路德·金沒有出現之前,我們可以說,無路可走的弱者選擇暴力作為反抗手段,是有其正義性的,是值得同情的。在中國歷史上,“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故事不斷重演,而李闖王,正是以大刀長矛殺人如麻為手段,為貧困人民帶來“不納糧“的喜訊。在擅長理性思維的歐洲,著名的馬克思階級鬥爭暴力學說產生之前,就有盧梭的暴力奪權學說。盧梭認為,被暴力奪走的權利,人民可以用暴力再奪回來。

那是多麼漆黑的時代!被壓迫被剝奪者除了仿效壓迫剝奪他們的人,除了在暴力與惡果中不斷循環之外,看不到任何其他的解決之途。即使是天才的哲學家如盧梭,也只能為弱者指示冤冤相報的唯一道路。人們既飽受暴力之苦,也陶醉於暴力帶來的復仇快感。

在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在共產黨暴力哲學的熏陶下成長。美國911恐怖事件發生之後,不少中國人禮贊“弱者的正義”,他們發表大量文章或明或暗地論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分子作為弱者,有天經地義的施暴權利。

人類難道真的只能這樣無奈和無能?世界在解決自己的矛盾沖突時,難道找不到一種更人性的方式?在為二十世紀的暴力痛苦的同時,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一種新的神奇的哲學--甘地非暴力主義產生了,並且在反殖民主義的抗爭中取得勝利。而後,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進一步實踐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哲學也獲得成功。從那以後,受壓迫的弱者不能再肯定地說:他們除了暴力之外,絕對沒有其他的選擇。

你帶領我們從夢想到現實

在甘地的葬禮上,印度人吟唱的吠陀祈禱經文中,有一句“你帶領我從夢想到現實,從黑暗入光明”。非暴力主義在此之前,是一個讓人嘲笑的夢想。最初,甘地提出他要用“非暴力”的方式,把印度從英國殖民者手下解放出來時,連他最親密的朋友、歷史學家 JB克裏帕拉尼也大為驚愕。這位歷史學家不客氣地說:“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聖經》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然而,就是這個被視為怪僻老儒的無稽之談--“非暴力抵抗”,指導了億萬印度人於1947年趕走了英國殖民者。正如甘地回答他的朋友的:“關於歷史您首先得明白,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並不意味著將來也不會發生。”那個被丘吉爾首相稱之為“半裸體的遊方僧”的印度人,他身披一塊粗糙腰布,向英國殖民政府發出的“非暴力戰爭宣言書”。其內容非常簡單:號召農民抵制捐稅,城市居民不服從英國法律,印度士兵停止為大英帝國效勞。為了支持甘地的抗爭,印度人只需停止工作而已,他們關閉商店,停止營業,走出學校,進行罷課,或者到寺廟裏去祈禱,或者乾脆閉戶不出,和甘地一起祈禱:“讓整個印度沈寂無聲吧!讓印度的壓迫者們聆聽這沈默的啟示吧!”在世界他國的民族主義者使用激烈的暴力對付外族統治時,甘地發現了“非暴力主義”這一真理。

人們往往誤以為非暴力主義是妥協與怯懦的選擇,甘地解釋說:“我的非暴力是非常積極的力量。它不容納怯懦甚至優柔寡斷。暴力的人有希望變成非暴力。懦夫卻不然。”

通向正義之宮的門檻不可犯罪

從來不認錯的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也多次公開表示:一百年來和平獎的最大疏漏,是沒有頒獎給印度的甘地,說這是他們“永遠的遺憾”。繼甘地之後,一位舉起“非暴力抵抗”旗幟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出現了。他和甘地一樣個子矮小、其貌不揚,卻同樣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他比甘地要幸運得多,不但在生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64年),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當美國黑人再也忍受不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屈辱命運,仇恨和憤怒即將像火山一樣爆發時,馬丁路德金站在他的黑人同胞面前,反對一切以暴力來獲取民權與和平的形式。一方面,他在向全世界高呼要求黑人權益,另一方面,他表明自己和平的立場:

“對於站在通向正義之宮艱險門檻上的人們,有一些話我必須要說。在我們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切不要錯誤行事導致犯罪。我們切不要吞飲仇恨辛酸的苦酒,來解除對於自由的飲渴。我們應該永遠得體地、紀律嚴明地進行鬥爭。我們不能容許我們富有創造性的抗議淪為暴力行動。”(《我有一個夢想》)

無數次,馬丁·路德·金教導人們說:用恐怖主義來謀求和平,無異於是“以油滅火”他帶領黑人群眾赤手空拳同全副武裝的軍警對抗,在白人的石塊和辱罵聲中前進。

雖然他和“非暴力抵抗”的首創者甘地一樣,死在槍彈的暴力之下,但他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卻取得巨大成功。他深深地打動了包括總統肯尼迪在內的美國白人的心,由此促成了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從法律上正式結束美國黑人的被歧視地位。他們的抗爭還影響了英國國會通過反種族歧視法,二十多年之後,促成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崩潰,今天,西藏佛教領袖達賴喇嘛,被世界視為甘地和馬丁·路德·金之後又一位非暴力抵抗倡導者。伊斯蘭教的聖賢和宗教改革家們,也許可以從中得到啟迪。

“非暴力主義”不是萬能鑰匙

詭譎的是,甘地首創的非暴力主張,在對抗有基督教背景的英國人方面有效,但是,在處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上,卻慘遭失敗。二戰時,面對猶太人大規模被屠殺的現實,甘地也曾大聲疾呼說:“如果人類史上有正義戰爭的話,那麼對德國的戰爭將是一場正義戰爭。”可見,非暴力不是解決一切沖突的萬能鑰匙,和平主義者有時也得呼喚戰爭。

對此悖論,科學家愛因斯坦做了清楚的區分,他說:“我幾乎完全認同甘地的那些觀點。然而,對於那些試圖殺害,或者剝奪我或我的同胞生存基礎的暴力,我(作為個人,或集體一起)將會予以強烈的抵抗。”正是這種理論,給予美國反擊恐怖分子的戰爭以正當性。

馬丁·路德·金很清楚,他的非暴力抗爭只能在一個民主國家裏實行。他分析說:“如果我們被禁錮在共產國家的鐵幕後面,我們是不能這麼做的。如果我們被關在專制政權的地牢裏,我們是不能這麼做的。但是,美國民主的偉大光輝,正體現在有權利為正確的事情發出抗議。”

在有了聯合國的今天,國際沖突已經有了和平解決的可能,弱勢民族早就可以用非暴力的辦法去爭取平等權利。如果現在還有人非要把恐怖分子的逞兇解釋為“弱者”的正義,但願這樣“正義”不要落到他自己頭上。

(開放)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