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公民的旅美體驗:“誠信”在美國 (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辜曉進沐浴“信你”氛圍,感覺真好
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享受到被信任的愉悅。
我曾攜父母去曼哈頓參觀無敵號航空母艦,買票後走出人群,突然想到老人可能有優惠,忙返回詢問。售票員小姐聞訊趕緊一面賠不是,一面按老人優惠將余款退還。她並不查看你任何證件,甚至也不去打量二老是否真老(62歲以上老人方可享受優惠),其所奉行的恰是一個“信你”原則。
後來我發現,幾乎所有公共場合,凡有老人或兒童減價優惠,均無需出示證件,全憑你金口一開,人家就信了,哪怕有的老人長得很年輕,或有的兒童看上去頗高大。人家這樣信任你,再去撒謊或冒充,真是件很可恥的事。正因為這樣,當有一次帶女兒參觀某博物館(售票處註明6歲以下兒童免票,而我的女兒剛滿7歲),售票員微笑著問“孩子幾歲”時,我稍一猶豫,還是如實說“7歲”並照章購票。後來我甚至為自己那一剎那的猶豫而臉紅。有一次去某大商場復印一本書,200多頁圖書印完去結賬,收銀小姐並不查驗所印頁數,只憑你自己報的數字收款,沒有人懷疑你會虛報少交。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信你”情景,發生在我的一系列重要訪談活動中。
我於學校進修之余,還擬完成一個龐大的計劃,駕車遍訪美國著名大報和大型報業集團,並和其中發行量排行前八名的《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報社的發行人或總編輯訪談。我知道這很難,你想啊,不經過熟人介紹或大單位推薦,一名普通新聞工作者即使在中國要見那些大報老總又談何容易?即使有幸一見,誰又會坐下來和你談一個鐘頭?何況我是在這樣一個世界報業帝國,面對新聞同行稱作“big man”的報社老總們。他們會見我嗎?
但我決心一試,這決心一試的前提也出自對美國人崇尚以誠相待的信心。最初的嘗試當然多被拒絕,不少信函甚至如泥牛入海。於是我通過郵寄、E-mail、電話將自己在中國的職業經歷、研究成果、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做過的工作、自己對對方的了解程度以及訪問對自己的研究之舉足輕重等等,詳細告知對方。感謝上帝,我的這些做法先後奏效,各報對我自己敘述的情況深信不疑並開始表示出興趣,沒有任何人要求核實我提供的材料。
在隨後的訪問全過程(9·11事件之後除外),我幾乎從不需要出示任何可證明我身份的證件或介紹信之類,只是在進大門時保安員要求登記姓名及駕駛證。素昧平生的發行人、總編輯及其助手們欣然接待了我這個陌生外國人,包括陪我參觀、與我交談、允我錄音、準我拍照。其中只有兩個小小的例外。一是在訪問《華盛頓郵報》前20天,該報總編輯的秘書給我發來E-mail,非常客氣地希望我寄一張名片給她,並強調那只是保衛部門需要,絕非總編輯和她本人的意思。另一次是訪問美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一份報紙《費城問訊報》,報社一位助理總編輯婉轉來信問我,是否可以提供我所在大學的一位證明人。我便告知對方本校一位系主任的聯系地址。這樣一次證明顯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為我在該報安排了滿滿一天豐盛的日程:分別與該報總編輯、分管發行的副總裁、分管廣告的副總裁、一位著名評論家和一位曾在中國訪問過一年的普通編輯交談,又參加其下午的編前會。
約會既定,絕不失信
在這些訪問中,各報的恪守信用也同樣令我感動。我在美國的所有訪問,通常於一個月前和對方約定,時間精確到分。在這一個月中會發生什麼?以我近20年報紙編輯工作的經驗,報社老總們的工作強度總是很大的,要面對各種變數,隨時做出判斷和反應,很多決策要通過例行的和臨時的會議來實施,常常不得不超時工作,相比之下,和我的約會是件十分次要的事情。那麼,我一個月前的約定會不會因變故而更改甚至取消?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各報對我的來訪,一旦約定,絕無更改。有時我不放心,在訪問前還打電話去問有無變動,對方總是有些吃驚地反問:“怎麼,你打算改變約會時間嗎?”
也幸好他們嚴格守約,否則我的訪問計劃將被弄得支離破碎,甚至會失敗,因為我的長途訪問也受很多因素制約。每次出訪前,我必須根據自己的計劃與對方仔細約定訪問時間,並在此基礎上安排行程,確定行車路線、選擇停靠站點和預定沿途旅店。我的時間有限,沿途食宿的費用也有限,一旦某一個環節改變,浪費金錢是小(旅館客房費將從信用卡上照扣不誤),影響整個訪問鏈條是大。
例如我暑假的東北行,事先確定的訪問單位就有《芝加哥論壇報》、底特律報業公司、《波士頓環球報》等8家單位,所有任務必須在半個月內完成,哪裏容得絲毫改變?但正因各新聞單位的守約,我此行滿載而歸。在全部訪問中遇到的惟一一次小小變動,是在《紐約時報》。當時我和該報分管廣告的副總裁約定了某日某時見面,但到達報社大堂和他通電話時,他充滿歉意地告訴我,有一個臨時會議非要他參加不可,只好請一位部主任全權代表他和我交談,並表示這位部主任將回答一切本應由副總裁自己回答的問題,希望我能夠滿意。事後我的確很滿意,那位部主任不僅和我熱情交談近一個小時,後來還通過E-mail回答了我的一些補充問題。
發稿:200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