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公民的旅美體驗:“誠信”在美國 (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信用記錄,從現在做起剛到美國,想開部手機。面對鋪天蓋地報紙廣告上五花八門的手機優惠計劃,我喜滋滋選擇了AT&T公司的一種月費29.99美元、可免費在東部七八個州每月打650分鐘、手機僅售20美元的計劃,卻被無情拒絕。試了其他幾個公司,也不行。人家不看你手中的綠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於是我等可憐的無卡一族惟一的選擇就是,至少花100多美元買部手機,每月預交數十美元以上的手機話費,分分鐘都要扣款。
不甘心,趕緊申請信用卡。Master, Visa, American Express等大信用卡公司逐一嘗試,代理信用卡的多間銀行和AT&T之類大公司的碼頭也相繼拜過,竟又連連碰壁,理由只有一個:我沒有信用記錄。換句話說,我這個外國佬因為在美國還沒有借錢還錢的記錄,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於是老老實實開始建立信用記錄,諸如按期交納電話費、用商場的購物卡購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盡量多和外界發生些借錢還錢的交易,等等。後來,在美國匯豐銀行的幫助下,堂堂Master卡公司終於垂青我那一點點“信用”,恩準我一張Master卡。再後來,及至我臨近歸國,大概從某個渠道查明我果然是位有著良好記錄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我聯系過的和沒聯系過的,蜂擁而來,希望我使用它們的信用卡,給的限額也越來越寬,真令人感動,可惜我已不需要這些。
美國人對自己信用記錄的鄭重其事,感染我也小心翼翼地對待各類寄上門的賬單。暑假出遠門訪問,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無即將過期的賬單,並趕緊將支票一一寄出。有一次,某音樂公司在網上許諾加入其會員即可免費獲得唱片若幹,可等我收到唱片時,數十元美元的賬單也一並寄到,賬單下一行小字稱這是寄費、包裝費和人工費。我心有不快,寫了一封投訴信,但也同時如數附上支票,唯恐萬一道理不在我這邊而落下個不良信用記錄。回國前,我在報上一連三天刊出廣告,欲賣那輛隨我跑了兩萬多公裏的坐騎,報社對我絕對相信,一個電話就答應了,說賬單收到再付款。可是直到我回國前一天,賬單還未寄到,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幸好在飛機起飛的當天賬單收到,導致我在回國前幹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將做廣告的支票寄出--還掉最後一筆債。
據了解,與個人信用相比,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旦言而無信或欠錢不還,將很難再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業生命將因此而終結。由此反觀國內司空見慣的三角債現象、會計師事務所造假屢禁不絕且愈演愈烈的狀況,以及很多企業借錢時是孫子、欠錢時是老子的做派,由衷感到我們離商品經濟的精髓--契約精神還真差得很遠。
郵政環境,處處見“信”
多年來,由於國內郵局對信封規格要求愈嚴和電話電腦的普及率愈高,加上有幾次投遞丟失、拖延和來函上精美郵票不翼而飛的經歷,我與郵局打交道已日見稀少。不料到了美國,每天離不開郵政,幾乎每天都收到郵件,其數量之巨,大概要超過我在國內近10年私人郵件的總和。很多看上去極其重要的東西,美國人都是用一紙平信送達,且萬無一失。
首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盡管美國郵局分檢信函早中國多年實現了自動化,但美國人寄信用的信封依然五花八門,小到巴掌、大到4開報紙的信封,我都收到過。一些美國人為了寄一些特殊的感謝卡或紀念卡之類,還常常自制信封也照寄不誤。如果你在信封裏鼓鼓囊囊地揣些東西,例如膠卷、唱片,竟也能寄出。我在美國先後沖印過近20卷膠卷,全部是用信封寄出並收回的,盡管信封裏裝一二只膠卷,簡直有些滑稽。由於既可以省去到超市送取膠卷相片的麻煩,又能節省些費用,很多美國人都喜歡用這種方式洗印照片。和一位美國朋友談及此事,她認為這很正常,說你一旦交郵,就是對郵局的信任,只要地址寫對郵資付足,郵局一定會受理。
不僅信封五花八門,信封內還常常包含著很重要的東西。到美國的第二天,我就去申辦社會安全號。這社會安全號可是在美國生存不可缺少的物件,收入、納稅、有無犯罪等各種個人記錄都與之掛鉤,雇傭無安全號的雇主將被視為違法。到學校聽課、辦醫療保險、考駕照等等,也都會被要求填寫社會安全號。這麼重要的東西,他美國人也是一紙平信寄出,並不需要簽收。還有駕照,這是美國除了公民證、綠卡之外最硬的個人證件,因為通過駕照上的信息,警察可以從電腦調出包括你出生、國籍、住址、社會安全號在內的一切個人記錄。懷揣一個駕照,你就可以出入一切場所,包括乘飛機。如此重要的駕照,也源自一封無需簽收的郵件。諸如此類還有銀行支票、匯票、銀行卡、信用卡、借書證、賬單等。
美國的家庭信箱,通常豎立在馬路邊上,且均不上鎖,郵件放在裏面等候郵遞員來取。但依我個人及我認識的所有朋友的經歷,無論多麼重要的郵件,從未丟失。起初我將膠卷放入信箱還有些忐忑(重要的膠卷一旦丟失,損失將永難挽回),後來也就坦然了。一年內我先後寄出約50張付賬的支票,張張安全。
發稿:2002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