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窗: 選擇漂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林楓
經過兩天一夜的列車顛簸,我終於站在了這座仰慕已久的沿海大都市的紅土地上。然而,興奮感很快就一掃而光……袋裏僅剩的5元錢,只能打點早餐,這就意味著我必須在今天找到“飯碗”。不然,就會肚皮挨餓露宿街頭。
從名牌大學畢業後,成了政府機關的一名公務員。穩定的收入,閑適的工作,正宗的白領。每天哼著歌曲,邁著鬥志昂揚的步履,徒步在上下班途中,有人說我是同齡人中最順的人。在那把小小的交椅上坐久了,在循規蹈矩中幹長了,在舉步維艱的人際關系中應酬膩了,叛逆心理便油然而生。於是,不顧父母的反對,朋友的勸阻,就毅然地炒了現崗的“魷魚”。我在想:與其在安穩的現崗上優哉遊哉地混下去,一直混到人老珠黃,白發蒼蒼,倒不如趁年輕力壯,血氣方剛時滿世界地闖一闖,於是,我選擇了漂泊。
在由一座座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的海洋上,我就如一葉扁舟在漂泊中遊蕩。深圳、上海、青島、北京,十幾個城市都留下了一個漂泊者或深或淺、或長或短的足跡。漂泊,不是為了發財暴富,也不是顯示玩世不恭,更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打造一種心靈的底蘊,開拓一種遠博的人生閱歷,收獲一種無悔青春的放蕩。其實,這種青春的漂泊經歷,正是在為打造一個輝煌的未來與成熟的人生奠基。
選擇漂泊,是對漂泊者生存本領的最真切、最實際的體驗。這種考驗,是生活無憂的人、養尊處優的人,無論如何也體驗不到的。漂泊不留後路,才稱得上是完全意義上的漂泊。每一次漂泊,我只帶足單程的路費,到了漂泊地裏也只剩下夠吃一頓飯的錢。在舉目無親的陌生城市裏,要想生存就得闖蕩,逼著你不得不為此去奔波,去勞碌,去繁忙。第一個漂泊地選在深圳,在那個豪華的大都市裏,我平生第一次為了生存而愁腸百轉,體味到了愁滋味。整整一天,我馬不停蹄地到15個單位求職,以一一碰壁而告結束。到了晚上,兜裏只剩下1元錢,竟買不起一盒盒飯。我饑腸轆轆地露宿在一個街道的角落裏。度過了一個終生難忘的饑寒交迫的茫茫長夜。第二天一大早,我終於放下了一個高學歷者的虛榮,加入到報販的行列,沿街沿巷地叫賣,攔著行人兜售……那天,我賺了28塊錢,這些散碎銀兩捧在手中,兩行熱淚撲簌而落,我知道這是漂泊成功喜悅的淚啊。
選擇漂泊是對耐心、耐力與承受能力的檢驗。而這些又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寶貴財富,成就一番事業必需的素質。異鄉人被本地人欺生,是漂泊者時常受到的“禮遇”。在這種“禮遇”面前,我學會了寬容與堅強;朝不保夕,工作變數頗多的日子裏,我學會了適應與堅忍;在舉目無親、孤助無援的窘境面前,我學會了所有的困難都自己扛;在思念故鄉、想念親人的時候,我學會了男兒有淚不輕彈,風物長宜放眼量……四年的漂泊生活,雖然失去了許多愉悅與閑適,但卻收獲了豐富與成熟。
我絕不會一生一世都像一只風箏那樣漂泊不定,不久的某一天也許就會在一個既自己情鐘,人家又肯容納的城市與崗位,永久地停下匆忙的腳步。而漂泊中積累起來的無形資產,將會伴隨我永世一生。
發稿:2002年1月11日
更新:2002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