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吃药时代来临?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胡晓明

"伊丽莎白的眼神从落地窗滑了下去,不远处是沃尔金公司的总部大楼。下午二时她将如约到那里参加主管部门经理的面试。此时她从小包里掏出红红绿绿一大把药片,动作熟练地服了下去。--红的是一种叫"骨可平"的化妆药。伊丽莎白一直觉得自己的颧骨有点过于凸出。两分钟后,她用手揉揉颧骨,捏捏下巴,就成了一付骨肉停均、纤柔合度的样子。绿的药名为"美感灵"。伊丽莎白要应聘的这一职位,需要有对图案、颜色、形状等极细致、敏锐的美感能力。吃了这,她也就不必担心老是将玫瑰色与桃红色搞错了。黄的药叫"忆特佳",可以帮助特别健忘的她,甚而回忆起托儿所时代同学的一句遥远的调皮话。至于浅蓝色的那种,则是大名鼎鼎的"百忧解"(Prozac),--伊丽莎白这几天的情绪总是有些忧郁。她要自己振作起来,整个人充满竞争力。……现在,沃尔金公司总部大楼,在伊丽莎白的眼里,幼稚得只不过是小孩子们办家家的玩艺儿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21世纪正在或即将到来的城市生活普通一幕。随着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在致病机理的认识发现和疾病的治愈、转基因动物食品的享用,以及器官移植创造等方面,有着多种可能的广泛应用,而且更惊人的是,在人类的心理、个性、性格、智力特征等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所发明的精神药物,可以修饰、甚而修补、订正原有的先天或后天的模式,重绘人性的道德图景、美学图景和智力图景。譬如,生物学家们发现,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获取认同、自我实现的动机,实际上有一个生物基础,即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那么,通过调节血清素的含量,正可以提升人为获取认同、自我实现的奋斗精神,--这正是用瓶装形式而买到的自尊、自爱和向上动力。

且不说这种精神药物能持续多少时间(生物学家说将通过基因技术"因人下药"而减免副作用),接下来将带来对现有人文学知识的一系列挑战。譬如:

人性可以通过精神药物来重新塑造么?人性是历史的、自然演化的、环境的、个体选择的产物呢,还是由某些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或上帝)一时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产物?谁来决定性格的优劣?谁来安排诸如"血清素的含量"之类指标?道德养成、品质修炼、公民素质等,既可以用瓶装形式买得,那么,人类数千年以来教育、文化、学习的传统和遗产,其位置在哪里?况且,如果按照挑选商品的心理去挑选"品质",人们往往只会挑选实用、功利的品质,那么,谁来挑选诸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人类真的能通过"百忧解"最终解脱自己、拯救自己么?……

生物工程技术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文思想家们的关注。我近来读到好几篇这个问题的回应文章。美国著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名为《未来人:无灵魂的长寿?》,认为当代新生物技术的成果,正与20世纪30年代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科幻预言小说《面对新世界》中一种名为"苏摩"的药类似。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没有人反省,任何渴望都得到满足,生物意义上的家庭瓦解了,没有人再读莎士比亚。但也没有人怀念这些东西,因为人人都开心健康。"福山认为,生物技术带来最可怕的威胁是:它可能改变人性,把我们带入历史上的"后人类"阶段。……寿命更长,但脑力减退;不再受忧郁之苦,但同时也失掉创造活力。而且可以想像的是,一些爱冲动的人服了压抑的药而变得顺从,另一些太抑郁的人服了开朗的药而变得自我满足,于是一个服服帖帖、格式工整的"政治正确"的社会就实现了。但是要问的是:这真的是一个"好社会"么?

另一位著名汉学家史华慈在离去世不到一个月之前的一篇遗文《中国与当今千禧年--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中,将生物学技术带来的精神药物看作是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技术崇拜"等一路的所谓虚假意识形态的"未世救赎论",比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真的科学崇拜和进步主义,这新的"未世救赎论"显然更具欺骗性和霸道性。史华慈教授一针见血指出,所谓"百忧解"等新技术越是高明,其最终成果将越是使人失去了犯错误、以及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即是消解了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正当化的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恰恰是在错误、试验、不断改错中,获得生命最真实的自我拯救意义。人性的这一宝贵图景的改写,意味着人将不人。此文翻译者林毓生教授评介说:史华慈先生"迫切感到必须用一种古老的先知精神,向世上的同胞们提出严正的告诫,以此作为他的遗言。"我最近看到王元化教授在他的一篇访谈录中,还向学界大力推介史华慈的这篇文章,认为体现了知识分子忧深虑远的人文关怀。《诗经》云:"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古今相通、中外同理的"孤臣孽子"之心,我从这几位现代人文学者身上,算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