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五大难题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吴凡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五大难题。
* 金融改革不到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指出:目前有四大问题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是不良资产比例仍然比较高,到2001年底还有25.4%。二是银行的利润少,有的银行还存在亏损。三是资本金不足、综合竞争力差。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指标,包括人均资产、人均利润只相当于国外银行的1/5或1/6。四是内部管理薄弱,产生的案件比较多,贪污腐败、卷款潜逃情况时有发生,损失较大。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到位。关于银行改革,有关方面提出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并做到最终上市。但是关于如何上市,却有着诸多不同的看法。经济学家吴敬琏建议,中国政府提出的商业化经营、公司化和上市三步的策略应予以改进,即把第一和第二个步骤合并进行;对第三步,应当选择整体改制的方式,而摒弃分拆上市的办法。
当然,中国金融不仅仅是国有银行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整个金融改革的进程。在这方面,民间金融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民间金融重点当然是中小金融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像目前那样仅仅作为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的补充角色,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银行。
* 尴尬的证券市场
中国已经建立10年的证券市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股票市场,由于一开始就肩负着为国有企业脱困的重任,因而累积了许多问题。国有股减持虽然已经停止,但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治理问题仍将不断地进行下去。其中,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存在六大弊端: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二是“授权投资人”制度;三是“多级法人制”;四是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五是董事会与执行层之间关系不顺;六是公司执行机构有弊端。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股市的问题不仅在股市上,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化、国有企业改革、法治建设、工业化进程等等。
* 失业问题关乎稳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在新世纪10年发展中最为严峻的挑战。一是传统正规部门(如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和局部地区(如东北地区)出现国家突发性“转轨失业”,即失业率突然上升,新贫困人口迅速增加;二是城镇劳动力市场已经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失业率特征;三是在农村地区具有众多发展中国家严重就业不足的过高比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不同的是长期以来限制与歧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最后,无论是城镇实际失业人数(相当于欧盟失业人数总和),还是农村就业不足人数,其规模庞大,且在迅速上升。胡鞍钢认为,至少在短期、中期之内,中国城镇可能处在一个较高的失业水平,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因此,今后中国应通过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扩大就业;一方面是加快开放各类服务业市场,通过市场发展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后勤服务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社会化、市场化,加快与所属单位脱钩,大幅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 财政有危机
经济学家吴树青表示,赤字规模是不是合适,首先决定于它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财政没有赤字、经济不发展,财政收入也上不去,看起来财政收支平衡非常好,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状况很好,也不意味着财政基础很好。由于中国通货紧缩的阴影挥之不去,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还必须由政府来开动。但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早就指出,中国继续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余地比1998年时要小一些,光靠发国债刺激经济,长远来说不是一个办法,而且用财政的办法来扩大投资,它的效益总体来说是递减的,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对于解决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一手硬”的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吴敬琏指出,在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时,应从以增加财政投资为重点转向以推进税费改革为重点。他说,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之一,不要认为减税会使财政收入减少,减税可能使财政收入短期减少,但税制理顺了,民间投资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激发出来,税基也就扩大了,最后税收总量还是会增加的。
* 农业问题最头痛
农村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在市场,但也是最令人头痛的市场。因此,在加入WTO后,中国农村要在外国农产品的冲击下实现第二次飞跃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而增加农民收入则是重中之重。吴树青呼吁国家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等地减免农业税。他认为此项措施将为农民减负200多亿元;对农村教师工资等原来由农民负担的部分,最好也由中央财政予以保证,财政要作出点“牺牲”。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不仅仅是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的问题,而且应该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考虑。通过国家投资扶持农业发展,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农村失业,拉动国内需求等。
发稿:2002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