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开放中国政治自由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编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六月十五日出刊的报导中,因为刊登批评中国不民主及呼吁中国开放政治自由的文章,遭到中国当局查缉,本报为还原事实真相,特将被查缉的「开放中国政治自由」一文译出,供读者参考。
中国的新领导班子看来绝不是改革派,果真如此,中国将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改变!
虽然正确的日期尚未宣布,不过,但就在未来几个月内,中国共产党将会从它五年一度的党代表大会开始,着手推动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以来,中共最大规模的领导班子改组。为了中国好,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应随之兴革。鉴于新一代领导班子的权力交付时机,正值中国的未来发展进入关键时刻之际,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现在已进入最艰困的阶段。
中国认为自己已经学会如何致富的方法。去年十二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中国搞清楚往后的经济目标,不过,中国仍未拟出必要的政治改革计画,以因应伴随经济改革而来的诸多恼人问题。经济改革正迫使中国共产党放松对人民日常生活的箝制,不过,就在中共收手的同时,中共仍不愿其他力量来填补它收手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任何新出现的机构或组织,不论其为慈善机构或是消费组织,中国都会怀疑它们不懂得自我节制。
看似没有明天的中国共产党
因为见识过共产主义在苏联与其附庸国的垮台模式,中国共产党人不想用那种会让自己被扳倒的方式来释出手中权力,他们认为这会造成混乱。但是拒绝作权力调整,同样也会带来各种风险。因为限制由人民组成,而且没有政党或官员参与的新机构或组织的成长,中国只是在剥夺自己的社会安定资源。虽然,与二十年前比较,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进展,但是中国现在的领导班子,仍为这类自由的扩展设下诸多严格的限制。
表面上,即将来到的权力改组会是一个机会,中共十六大会出现江泽民主席的半退休状态,而与天安门事件有密切关联的李鹏副主席--中共的第二号人物,也会退休。在这些领导班子的箝制下,公开讨论政治改革基本上都是禁忌,他们的退出可能会被认为是给予他们的接班人机会,将中国带向多元化的政治。在台湾这一边,一度与中国共产党非常类似的国民党,最终还是接受了让出政权的可能性。正在等候接班的中国领导班子,会依样画葫芦吗?看来机会不大。目前,中共的本能及新领导班子流露出的偏见,以及即将去职的旧领导班子的自身利益,全指向另一个方向。
就拿处理法轮功的方式来看,中国共产党本能上就对任何形式的政治竞争过敏,不管这种竞争有多大,情况都是一样。中共对法轮功这个半佛教式的组织,发动最无情的整肃。法轮功在一九九九年未经许可下的情况下,发动争取中国官方承认的抗议活动后,即被宣告为非法组织。江泽民还曾动用巨大资源镇压法轮功,除了对数百万法轮功会员造成重大伤害,有数以千计的法轮功学员被送往劳改营,打击法轮功的运动,也对整体人民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自从法轮功遭到打压后,中国官员更不愿接受其他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立案。
正在等候接班的中国领导班子,虽然比当下的旧领导班子年轻个十多岁,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未流露出应有的创造力与勇气。最有可能接任国家主席职位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已在中共政治圈十多年了,就像中国政界大多数人一样,他的政策偏好难以预测,但是,如果说中共并不准备脱离既有路线,来培植出中国的「戈巴契夫」,那准是不会错的。
有可能只是胡锦涛在登上大位前故意让他的计划蛰伏,不过,即使他是一位不动声色的改革派,有意在登上大位后才揭开他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江泽民与其同辈的领导班子们,仍将在幕后发挥掣肘力,他们可不愿半退休的生活被政治自由化打乱,因为这迟早会引发外界质疑他们在天安门事件扮演的角色。
中国为什么要自找麻烦?
不过,最让人怀疑中国新领导班子有意进行根本政治改革的理由是,新领导班子似乎尚未相信确有政治改革的需要。很多中国人及很多原应更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都被中国最近获致的成功所蒙蔽。天安门事件后迄今的十三年间,是中国动荡史上最承平的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也以突破瓶颈的速度成长,再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踏上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顺境。这与前苏联改革初期所面临的动荡不安相比,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路上,还算是安定的典范,中国为何要在成功的状况下自寻麻烦呢?
因为没有新的政治场景出现,中国的成功将会停滞不进。拥有相对安定的十三年,并不保证会再有另一个十三年,特别是,现在这种安定只是表象,并非实际的安定。今天的中国,各地怨声载道,从失业劳工到赋税过重的农人,无不思透过政治管道追求他们的需要。重振经济的重大改革,需要新机制的出现,以利国家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进行协调。中国新领导班子可能会因过度谨慎而犯错――至少在新权力完全巩固前,而这又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他们耽误的时间越久,中国的变动就越有可能以人民自发的方式出现,这也将是一种急速且超乎中国共产党所能控制的方式!
(国际中心白亚萱特译)
http://tw.news.yahoo.com/2002/06/24/polity/twdaily/3325141.html
发稿:200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