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不应该忽视经济学的正义性(上)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胡少江在不少人看来,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最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的学问,它的全部要义在于这种分配的效率,至于正义性问题则是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其它学科的任务。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学家中尤其普遍,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如果你要谈论公平、正义,很多经济学家们会认为你不够主流、甚至不够资格做一个经济学家。当今的中国,物欲横流、道德崩溃是众所周知的,如果真的象我的朋友所说的,由此产生出这幺一批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中占主导地位的话,那实在不仅是经济学的厄运,也是中国的不幸。
不错,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的学问。因为由于人类无止境地追求消费的天性以及自然、技术对可供人类消费的资源和生产手段的制约,人类的对消费的总体要求永远大于他们所能得到的。于是便产生了一门经济学这幺科学,研究如何在各种相互竞争的需要之间合理的分配有限的资源。但是分配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正义性的命题,因为分配是人类的行为,分配不仅仅是有限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之间的分配,它同时也是有限资源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此对分配不可能没有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事实上,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分支与价值判断密不可分。例如,当今西方经济学中的"显学"--福利经济学,专门研究各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由此而派生的关于税收、政府支出等经济政策的研究就更离不开与正义性相连的价值判断了。
经济行为,或者说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的正义性是一个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命题,但是他们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命题。两个命题都很重要,都是经济学所需要面对的。正义性是一种道德或价值判断,它根植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良心和理性思考。人类整体中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利益,而且这些不同的利益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中不同的利益集团知道他们应该互相妥协,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承认和照顾其它集团的利益。否则,社会就会崩溃,没有任何集团能够从社会的崩溃中得到好处。
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十九世纪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恰恰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正义性的忽视。社会主义以社会正义作为旗帜,很快便赢得了众多的社会底层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可是,当它在苏联、中国成为现实的经济制度以后,很快便暴露出这种制度不仅没有办法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也没有办法保证长期的社会正义。很快,社会正义由最初的全民的理想沦为空洞的口号。社会资源完全被特权阶层所垄断,资源的分配依靠的完全是超经济的强制。理所当然的,这个制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后遭到了普遍的唾弃。
虽然中国仍然自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人,包括中国的执政者自己真正相信这一点。今天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当权者维持统治合法性的招牌而已,社会正义再也不被当政者提起。我想这也就是那幺多中国的经济学家敢于如此无耻地宣扬没有道德的经济学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实用主义的国度。在那里,由于资本与社会权力的结合最紧密,因此资本的积聚最无所顾忌,最不需要讲道德,最不需要考虑社会正义,血腥味也就最浓。今天,中国没有安全设施的煤矿爆炸事故此起彼伏,农民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的惨剧层出不穷,其它劳工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这些都是源于制度安排的非正义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的正义性应该是一切有社会正义感的经济学家们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自由亚洲电台,待续)
发稿:200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