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窗口,民间的力量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东海一枭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在封闭型的小屋子里呆久了,感觉就会渐渐麻木、迟钝起来,进一步更会视阴暗为光明、以窄小为宽大,甚者大小不分,黑白颠倒。我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铁屋子里,虽然读书多、交际广、眼界颇宽,也能了解不少外面世界的信息、屋内事物的真相,却也没感觉怎样的窒息和痛苦,而且经过十余年海上风涛的历练拼搏,在物质金钱、人生经验、处世能力、人际关系诸方面有所积累和“进步”,自我感觉有时还挺不错的哩。堕地今将四十年,就这么稀里糊涂过下来了。尽管一直对那些肥头大耳凸肚的所谓款爷充满鄙视,但自己入仕无途从军乏缘,在老妻和弟兄、亲友们的鼓励下,还是准备在商场上真正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不干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呀。
忽然间鬼使神差触了网,仿佛触电,仿佛睁开了第三只眼睛,仿佛体内某种沉睡千年的东西忽然间惊醒过来、尖叫起来。感谢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暂新的窗口,不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感悟外面世界的光明和精彩,也让我真正发现了屋子里远远近近大大小小许多事情的真相──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我常常独坐深夜,面对网络,如饥似渴地移动着鼠标,并常常感受到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喘不过气来的窒息!尽管早就知道自己与许多平头百姓一样,被蒙蔽被欺骗被强奸,随着目光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一种耻辱和愤怒的感觉还是愈来愈强烈!
在这个物质至上、欲望泛滥、精神堕落、信仰崩溃的时代,如果还有所谓的希望的话,只能在网上了。新闻、舆论的真实,事物、时代的真相,思想学术的真诚,在网上。网上代表民间,网坛就是江湖。
随着网络时代已经的到来,不免产生了一些负作用,如网络垃圾、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些少男少女或成人聊天室、不入流的情感、文学类论坛,确实文学成分不高,甚至垃圾成堆,但网上许多以思想性取胜的网站、网坛、网刊,则是五彩缤纷、精华荟萃,远非国内传统学术刊物所能望尘。
这些网上媒体,都是值得擂三通金鼓隆重推荐的。遗憾的是不少海外优秀中文网站被屏蔽了!――有关部门如此严防死守,实在是可笑复可耻!须知奇士不可辱、真相不可蔽、民众不可欺、历史不可蒙呀。
还有网上的政论、思想名家,人数太多,数不胜数,论文采之飞扬、文笔之优美、见解之超卓、思想之新锐,许多人都达到了一流水平。他们论事则实事求是,论理则入木三分,论人则抽筋伐髓,论世则一针见血!与传统刊物上大多数隔靴搔痒、隔雾看花、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如王怡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所说:“上网之后,我看到网络的意义并不在文学的园地,而在思想的传播。我在网上的写作迅速从文学性转向思想性甚至是学术性的写作,也是部分的出于这种理解。对文学爱好者而言,网络除了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名渠道之外,没有更大的价值。至少我看不到更大的价值。网上的写作,和网下的写作没有丝毫品质和尺度上的差异。但思想性的写作就不一样了。今天的中文网络世界,我觉得已经形成了一个迥异于传媒也迥异于正规学术体制的思想空间。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网络为主的写作者和研究者群体,和旨在寻求传播与表达的一大批民间的网络媒体。网络文学老实说拿来给传统文学提鞋都还不配。但今天网络上的思想和学术水平及其自由的品质,可以反过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所谓学术刊物包括各地所谓的中文核心期刊,拿来给学术网络提鞋,那也是不配。网下的所谓学术,人文社科类的,少说有60%都是垃圾。但你到世纪中国、公法评论和思想评论这样的网站去看,基本上已经没有垃圾了。”
王怡所言也不免偏激,网络文学就比传统文学精彩高级的也不少,例如旧体诗词,网上名家辈出,精品纷飞,许多网下名家和精品,倒是“提鞋都还不配”。
就新闻的真实性而言,其实对互联网嗤之以鼻之流的话反过来说才对:传统媒体──从中央到各地市县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大部分是垃圾。不是有人说嘛:宣传部是假话批发部,电视台是大话转播台,记者站是空话中转站。
互联网,堪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也将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挡不住、阻不了、蔽不成,一切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举措都是愚蠢和徒劳的,纵然一时成功,必将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感谢网络!互联网万岁!
原题为“互联网万岁”, 转载时,有删节。
发稿:200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