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香港文化大革命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古德明【新生12月10日讯】二零零零年十一月,董建华政府律政司长梁爱诗谴责港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过分珍惜人权;今年九月,保安局长刘淑仪也批评知识分子麻烦:「难道的士司机、酒楼侍应、麦当劳快餐店服务员,会跟我讨论二十三条草案?讨论的无非律师、学者等。」
香港人都从事开车、端菜、扫地之类体力劳动,对国是、人权不闻不问,早晚只为衣食住行奔波,一生只为高官富商赚钱,那么,董建华政府治港就可以运之掌上。那是当局的理想世界。
战国时,齐国布衣王斗登门求见宣王,说他和先君桓公有四点相似。齐桓公匡世利民,孔子称为「正而不谲」;宣王得和他相提并论,心当然高兴,口却说:「寡人愚陋……焉能有四焉(怎能有四点相似)?」王斗笑笑,说他和桓公一样好马、好狗、好酒、好色,只有一点不同:「先君好士,王不好士……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不是阿谀奉承的人,你都不任用)。」(《战国策》卷十一)王斗这段话,可以一字不易转赠董建华。
香港流行赌马,董建华不加管制,还年年去为马季开锣;香港电影渲染色情,董建华就特别优礼戏子,派警察给他们搭戏台以便声讨《东周刊》。至於「非左右便辟」的读书人,他只会视同寇雠。
当然,董建华和齐宣王有点不同。齐宣王听了王斗的话,拱手称谢:「寡人有罪国家。」於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董建华听到批评,却是拍案作色,决心颁布二十三条法案整治读书人。他一定明白当年毛泽东为什么视读书人为「臭老九」,邓小平为什么出动坦克雄师歼灭集天安门广场的大学生。
所以,虽然大学学生会、大学图书馆、记者协会、大律师公会、教师协会等等纷纷反对二十三条,董建华却告诉立法会议员何秀兰:「我见过那么多人,都听不到反对意见。」
旧中国有士农工商四民,以读书人排第一。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则只言工农兵,江泽民最近修改中共党章,连商也可以入党了,於是国之四民变成兵商工农。读书人不在其列。
现在,文化大革命终於也要在香港爆发了。梁爱诗、刘淑仪的二十三条言论,无一不是革命样板戏的台词。剧名则是赵紫阳的名言:「你们怕什么?」
(苹果日报)
发稿:2002年12月10日
更新:2002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