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标准答案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 阿梅视听媒介发展的结果之一,就是把新闻以及新闻采访的现场越来越多地带到我们的感官面前。问题在于,在“听”与“看”的共时出现之后,“虚”与“实”的界限是否就一定会消失呢?在中国大陆,与此相关的问题则在于:在社会大众已然丧失了对媒介的信任时,媒介、尤其是视听类的媒介是如何找到出演“真实形像”的演员,从而制造出媒介产品,并以此维系媒介生存的?
如果生活在大陆,你就会知道,这种问题简直就是杞人忧天。在媒介的公信力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反而没有人去深究“虚”与“实”的问题。媒介在塑造大众,大众也认可了媒介,并构成了媒介以此方式存在下去的可能及环境;媒介成了大众挥之不去的生活背景,大众也充当着媒介必不可少的演员。
但是,仅就媒介而言,操纵媒介的人和被媒介操纵的人,并非只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起来的,只是由于机遇所导致的革命分工不同而成了操纵或被操纵的人。他们虽然分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即使把他们的位置掉换,他们也仍然知道操纵媒介时“该要”什么和被媒介操纵时“该给”什么。因为在中国大陆,不论什么人,只要他经受过一两次政治运动的锻炼,或经历过正式教育机构的培育,他就一定会知道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内于国家发展、外及国际关系等等问题的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当然不能等同于正确答案。但标准答案之于中国人异常重要。这是因为标准答案是中国大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不知道标准答案,你就会不断犯错,并不断重复地犯同一类的错。其实,岂止是犯错,按照中国的“政治正确”规则,犯错与犯罪即使不是一回事,也是常常被视为同类项而予以同等处理的事。既如此,主流的喉舌媒介就不会向大众输出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大众在媒介需要其“创造”或重复标准答案时,他们也会不费周折地给出媒介所需要的标准答案。
有了标准答案,大家都轻松。什么真相,什么事实,什么历史,什么证据,统统去它的,标准答案之所以“标准”,就是因为它的内容不会因这些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唐朝立科举考试以降,所有掌握话语权力的人,哪个不是从官方所设定的考试之标准答案中突围而出?对这些人而言,知道真相,不见得能得到分数;说出事实,可能招惹一身是非;考据历史,远水解不了近需;而拿出证据,则可能危及答案的标准,其罪过就不只是破坏标准答案本身……如是,标准答案不仅是获得成绩的窍门,更是人生之途中不断进阶的垫脚石。
把标准答案发展到极致的殊荣应该归功于党。是党,利用执政地位,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使几乎所有的人为了获得生存权所需的资源,不得不参加到为取得这些资源而设定的考试当中去,此亦即古人所言“为两斗米折腰”。无时无刻不在的考试,锤炼出了中国人非凡的应考能力,不论是纸面上的应答,还是实际当中的应考,不仅人话说得溜,鬼话也讲得通。而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又使得中国人揣摩和掌握标准答案的能力有了划时代的进化。“从娃娃抓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应试教育,使中国人从小即养成了以标准答案胜考、进而以标准答案应对现实问题而罔顾事实的思维范式。不仅如此,为了维护标准答案的权威性,中国人甚至不惜削足适履——裁剪事实以保护标准答案的“正确”。
如果不了解这些,那么,你就会对那些在喉舌媒介的话筒和镜头的随机采访面前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千篇一律地输出标准答案的人,产生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的情绪:绝望。当然,即使你了解了这其中的因由,你的情绪也不会好到哪去。
当年,西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就法西斯的宣传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按常人理解,这里的所谓“重复一千次”,还是要由老戈自己或其宣传机器来完成。这其实是比较笨的办法。按照党所发明的方法,党甚至连一个字都不用说,更遑论重复,党只消把其要说的话确定成一个标准答案,待有应考的人“主动”猜中了这一答案后,其余的一千次就都由应试者自己“发自内心”地去重复,效果岂不是更好,真理岂不是更真?
有人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究竟是不是棒子另当别论,但是,应考的人在考试中追求标准答案以取得收益的主动性,会使其在得到标准答案后极力维护答案的标准,以保护自己以此为基础的收益。对于标准答案的设定者而言,这实在是一件一举数得的事。因之,设定标准答案和猜中标准答案,就变成了一种类似生物学上的刺激-反应。马戏团里的驯兽员大概精于此道。高级一点的,如生物学家,以蜜蜂作试验,给蜜蜂点甜头尝尝,并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有规律地变换地点,这样,几次过后,蜜蜂总会在下一个将要放置蜂蜜的地点按时聚集。
不过,生物学家的这个试验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在此方面最高级的试验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完成了。试验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称生物学家也未尝不可,因为古时学科分得不那么细)、有志成为某朝第X代领导核心的赵高同志。老赵把一匹鹿牵到了大会堂(古时称宫廷),问在场的领导干部这个动物的名称是什么,有同志想当然地答到:“这还用问?是鹿嘛!”这个弱智傻冒遂被推出斩首。赵高再问,其余领导同志已意识到这是考试,于是急中生智,猜到了标准答案,纷纷指称:“这不是马又是什么!”
这个有关标准答案是如何产生的伟大试验(或曰实践),中国人知道的不在少数。在当代中国,这个试验还在继续,还在出新,且规模空前。
发稿:200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