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雕塑:陕西彬县大佛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内的大佛,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 |
文:莲子
唐代雕塑丰腴饱满、精美瑰丽、气象万千,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雕塑艺术的巅峰成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海纳百川的大唐气度、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密切相关。尤其是比南北朝、隋代更盛行的佛教,民间崇信,皇室倡导,建寺造像、开凿石窟之风遍及全国。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大唐又是一个营造巨型大佛的时代,莫高窟北大像、南大像、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陕西彬县大佛令人叹为观止。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长安大明宫菩萨立像、水陆庵彩塑、大足石刻精彩纷呈,盛唐雕塑大师杨惠之被尊为“塑圣”。
彬县大佛
大佛寺石窟群位于陕西彬县城西、泾河南岸的清凉山坡,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洞窟百余个,大小造像1980多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修行窟五部分。大佛寺是唐代京城长安附近重要的石窟寺,现存初唐至盛唐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丝绸古道上璀璨的佛教艺术明珠。
大佛寺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彬州浅水塬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死难的将士并祈福超度亡灵所修建。大佛窟内雕凿的是接引灵魂至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侍立两侧的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彩绘而成。
阿弥陀佛(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雕饰富丽,线条清晰,背光精美,是目前众多大佛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奇妙的是,在不同高度观察,大佛会呈现不同的神情。
高20米的大佛结跏趺坐,雄浑壮硕,威猛阳刚。宝石蓝螺髻护顶,衣饰色彩鲜明。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表达救济苍生的大慈心愿),气势磅礴又舒泰庄重。仰望大佛金灿灿的方阔面容,一双凤目正无限深情地俯视着茫茫世界和芸芸众生,慈悲而威严,震撼人心,透彻心扉。
大佛背部有火焰纹、坐佛和众多飞天的浮雕,一派佛国世界的吉祥欢乐气氛。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也就是(玄奘西行的第二年)628年基本建成,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地标,风尘仆仆的商旅、僧人、侠客、文人、士兵,一看到雄伟的大佛,就知道长安近了。
这尊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令人一见难忘、刻骨铭心,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后来人们就直接称此地为大佛寺,沿用至今。
大佛两侧的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面相圆润福慧,体态丰满健康,流露着初唐的丰沛元气,清正而贤淑。
大佛寺石窟不仅吸纳了西域、中亚的艺术特色,而且基本保留了长安的佛教艺术风尚。初唐正是开创中国式造像新风貌的时期。
据日本学者考证,奈良寺木佛像源头来自大佛寺。可见长安地区佛教艺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德国人曾赞大佛寺:堪比巴黎圣母院。
民间传说
“彬县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据当地传说,大佛是按照唐太宗、武圣皇帝李世民(李世民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的样貌雕刻的。大佛石窟明镜台下“觉路”两方题字,执笔的是谪诗仙李白。
大佛右手无名指很奇特,伸出并指向泾河,这有何用意呢?大佛寺博物馆的人介绍,这里还有段传说:有一年泾河突发特大洪水,庄稼冲毁殆尽,百姓叫苦连天,大家焚香叩头,求佛免灾。大佛轻抬右手,伸出无名指,滔天洪水立即退去,谁知大佛手刚放下,水又暴涨,为了永绝水患,大佛的无名指就一直指向泾河,从此,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1993年8月,德国文物专家在实施中德合作项目大佛寺文物保护工程时,在大佛顶部发现一行文字:“至顺四年(1333年)6月26日泾河长至寺里水……”,查《资治通鉴》第1143页:“是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泾水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发稿:2025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