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尊師重道的曾參(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他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復習了?

“曾子避席”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有一次曾參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參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他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參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後來很多人都向他學習這種禮儀。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贊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遊、有若等弟子們沈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遊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

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茍所感動。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大學》、《孝經》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