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續上文)![]() |
傳統節日所蘊涵的祈禳意識
祈,求福;禳,除禍,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新年有很多祈福驅邪等節俗活動。如除夕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時拜天地、祭神明,祈禱帶來福祉和吉祥。元宵節人們燃放燈火,歌舞笙樂,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新年時,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於耳。古時人們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除邪魔鬼怪,迎神,喜慶等。唐代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範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時人們的內心祈禱:“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時,人們還要貼春聯、年畫、福字等,即將大紅春聯貼於門的兩邊,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人們“新年吉慶、驅邪迎祥”。傳統春聯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等。
年畫多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如〈福祿壽三星圖〉、〈八仙過海〉、〈岳飛大破金兀術〉,不僅營造喜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借助於畫中故事,將德行操守、忠孝仁義等一系列倫理道德標準潛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貼“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特別是在遇到危難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運,化險為夷。但須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由惡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它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它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倡導人要修德向善,才會有福德和福報。
新年還有視天占年的習俗,如唐代在孟浩然〈田家元日〉中寫道:“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說此年豐。”表達了人們祈求豐年的願望。宋代宋伯仁在〈歲旦〉中寫道:“春風回笑語,雲氣蔔豐穣。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描寫出在新年歡快的氣氛中一種淡泊寧靜的愉悅。
還有些節日也有辟邪驅瘟的內容,如清明節的插柳戴柳,〈歲時記〉記載:“五代時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認為插柳能順陽氣,迎吉祥,辟邪崇。端午節時值黃歷五月,天氣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人們在門口懸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等以“祛除”毒氣和辟邪驅瘴。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等。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出遙想親人重陽節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時,一定會記起他這遠在異鄉的遊子,表達了對家鄉親友的思念。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以“天”為尊,以其為觀察行事的基點。於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出現,有了敬天禮神的一系列儀式。從節日的派定和習俗看,古人是多麼重視天、重視天象、重視天意!
發稿:201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