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續上文)


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感恩

華夏禮儀極重祭祀,祭祀最初源於人們對於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誠敬。《禮記.祭統》記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傳統祭祀文化重視祭祀的教化功能,視其為人倫教化的根本辦法,說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見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禮記.郊特性》記載:“萬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馬遷也說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古來敬天祭祖實質提示人們: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關系、人倫關系的確證,這些儀式也是文化開端的象征。而年節的本質意義在於開端,因此從除夕開始,也是一種感恩的開始,一種慶祝的開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元日要舉行祭天大典,還要舉行“祈谷於上帝”和農神後稷的活動。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由此建立起人神關系,獲得神明的庇護,在神聖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與天地的息息相關。

新年祭祖、清明掃墓,都體現著對人倫的重視,體現禮敬祖先,重視孝道,寄托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緬懷先人的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廟祭祀祖先。“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 識。《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講到祭禮對民風民德的重要影響。

華夏祭禮的要義在於“誠”與“敬”,關鍵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內心真正具有誠意和敬意。行事之時,要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古代祭祀內容極為豐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還有先賢名人,包括忠臣良將、清官廉吏和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對像。

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具有較強的倫理道德價值,承擔著道德教化的任務,其中包含的各種禮儀,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這些約束又會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中倫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種倫理關系,遵守其內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生命的關懷。同時,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誠、信、禮、義”等價值理念充分體現在傳統節日的諸種表現形態之中。

強調和合,追求圓滿至善,傳統節日成為維系社會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紐帶。除夕、新年、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無不體現著人們對親人團圓、敬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按除夕習俗,家人外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鄉,闔家團圓。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漂泊在外、客居他鄉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遊子,思親懷鄉,寫下了“一年將近夜,萬裏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平實的詩句,道出了除夕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新年是人們表達心願的時機,有拜年的習俗。宋代後亦常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承放飛帖,上寫“接福”。元宵節人們也是團圓相聚,“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有燃燈、觀潮、歌舞等活動。

在“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的中秋節,人們與親朋好友相聚,望月懷遠。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們彼此互相關愛、互相祈福的和諧景象。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寫的“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則表達出人們對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傳統節日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背後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節紀念楚國屈原的憂國憂民,堅守節操。很多的節俗活動,都是倡導懲惡揚善,弘揚正義,其中又常常包含著人們對趨吉避兇、吉祥平安等方面的願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