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百志:析因玄武門之變(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百志編譯

秦王府士勸先機

長孫無忌(世民妻舅)與房玄齡為莫逆之交。

房玄齡私自告訴長孫無忌:「今天,嫌隙已成,禍機將發,若不早點計畫,大禍將危及國家社稷。您長孫家與秦王是親戚關系,不如勸秦王世民學學古人周公的榜樣,保全家國。存亡安危,正在今日。」

長孫無忌告知世民後,世民又召問杜如晦。杜如晦亦勸世民采納房玄齡的意見。其實,秦王府的門客,無不慫恿世民,速定大計。只有李靖李世績兩人,不發一言。

剛好,突厥兵又來犯邊境。建成推薦元吉將兵北討,高祖就將兵事交給元吉。

元吉請調尉遲敬德為先鋒,並且挑選秦王府的精銳士卒,一同討伐突厥。尉遲敬德趕快和長孫無忌,對世民明言:「大王還不快點決定,大禍就在目前了。」世民說:「兄弟,同氣相關,怎麼忍心下手?」敬德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怕死的,大家一心願意將生命奉獻給你,這是所謂天授了。老天要給你,而你不要,反且受災殃,秦王呀!怎麼會顧慮這些小仁,而不顧大局哪?」世民沈默不答。

忽有王晊奔進來,好像要說甚麼,因為看見長孫、尉遲兩人在旁邊,一時又未敢說。世民便起來,與王晊密談。王晊說了幾句,就走了。世民告訴長孫無忌說:「剛才王晊來報,說齊王元吉與太子定計,要我和太子到昆明池,餞別齊王元吉的北行。那時席前就會埋伏著勇士,要置我於死地。太子就可以進要求禪讓王位,齊王元吉就立為太弟。」

長孫無忌沒等他說完,便說:「先發制人,後發為人制,這兩句話就說完了。」世民嘆道:「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誠知禍在旦夕,但是還是等他先發,然後仗義出討。」

敬德在旁接著說:「大王要是再不聽從敬德的建議,敬德就不能再留在大王身邊束手就戮,從此我就要辭去了。」無忌也再說一遍:「大王要是不從敬德的建議,無忌也要和他相隨而去。」

世民乃再召府僚集議,大眾齊聲說「大王以為舜是怎麼樣的人?」世民笑著說:「舜是古聖人,何必問呢?」大家又問:「假使舜一味地順從父命,挖井而不出來,一定變成爛泥巴,去修理屋頂不下來,必然被燒成灰燼,怎麼還能澤被天下,法施後世?大王既然知道舜為聖人,何不權宜行事?」世民道:「還是問諸龜蔔,再決定要不要出手。」大家就拿龜殼來要蔔卦,突然有一人進來,將龜殼丟棄在地上。他說:「蔔卦是用來決斷疑惑,今天沒有疑惑,還蔔甚麼卦?今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難道問蔔不吉,便要罷手麼?」言談爽快之至。

世民一看此人,原來是幕僚張公謹,便說:「如你所言,這件事可以行嗎?」公謹說:「非但可行,而且應該速行。」世民就決定了,於是命令長孫無忌,密召房杜二人決定計畫。

房玄齡與杜如晦都謝推辭長孫無忌。他們說:「皇上敕旨命令我們二人,不可以為秦王做事,今天要是私下拜訪,必定是死罪一條,我們不敢奉教。」無忌回去報告世民,世民不覺動怒,竟然拔出佩刀,拿給尉遲敬德說:「玄齡如晦,怎麼敢背叛我,你持刀去看著辦,要是那二人真的不想來,可用我刀殺了他們,拿他們的頭回來見我。」

於是,敬德和無忌兩人一起去了,見了房杜二人,就告訴他們:「秦王已經決斷計畫,你們最好快點參加!」玄齡說:「我們四人同去,恐怕會惹人註目,最好各歸各行,而且我和杜公,也需要須改裝一番。」於是玄齡與如晦,皆改穿方士的衣服,要長孫無忌先走,兩人陸續前往,敬德一人繞道回秦府。世民立刻與房杜二人定下密謀,明天照計行事。

太白經天乃天命

當天晚上,太白星橫過天空。太史令傅奕密秘稟奏說,太白星出現在秦地的天空上,秦王世民當有天下。

高祖看完奏摺,剛好世民入朝,於是拿著原奏給世民看,世民請皇上,摒去左右的人,密秘說明建成與元吉淫亂後宮的事實。高祖大吃一驚說:「有這般事麼?」世民又說:「兒臣自問,無絲毫辜負兄弟,偏偏他們二人時時想要害我,說是替世充建德報仇,臣兒要是真的枉死了,永遠見不著父皇的面,已是一件傷痛,而且魂歸地下,亦沒臉見諸賊人,還希望陛下原諒我!」說完,竟嗚嗚咽咽的哭起來。高祖更家愕然,於是說:「明日就要審問,你要早點參奏。」

世民應聲趨退,立刻在夜半時調兵,命令長孫無忌等帶領,到玄武門埋伏。

天還沒亮,建成元吉,已經由張婕妤密遣內侍那而,知道世民密奏的情形。元吉告訴建成說:「今日入朝,恐防有變,不如藉口請個病假。」建成說:「內有妃嬪,外有宮甲,秦王雖強,恐怕無法可施,我們不如還是入朝,自己探探消息。」

於是他們一起騎馬入玄武門。進到臨湖殿,聽到高祖已經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彜、宇文士和竇誕等人,臨朝會審,情勢仿佛一出六部大審。

玄武門前正勝邪

他們看情勢不對,立即逃回去,將要出玄武門時,忽然聽見背後有人叫道:「太子、齊王,甚麼原因不入朝?」元吉回頭一看,並非別人,就是李世民。不等答應,他便取出弓箭,接連三射,均被世民閃過。最後一箭,被世民接住,取弓搭著,向建成射去。建成還以為他射向元吉,毫不備防,颼的一聲,竟倒撞馬下,嗚呼哀哉!

元吉沒時間管建成,三腳兩步地逃至門口,一下碰著尉遲敬德,又往回逃走。世民正在追元吉,沒提防元吉回馬撞著,兩人都墜落馬下。元吉先爬起來,搶世民的弓,敬德趕上去救世民。他嚇退元吉後,扶世民至別的房間休息,又出去追元吉。

此時,元吉想要入武德殿,偏偏後面弓弦一響,轉身一看,已經來不及了,箭入咽喉,立時暈倒,敬德上前,拔刀出刀往下一砍,取下首級,回到建成的屍體旁,也將他首級取下。此時,玄武門外,人聲馬沸。敬德料知外面已經有戰事,所以拿了建成元吉的人頭,跨上馬,跑到門前。

想不到張公謹閉關拒守,便問他:「外面情勢如何?」公謹回答:「太子的將軍,馮翊與馮立,齊府的將軍薛萬徹等,領著好幾千人,來攻打此門,所以我將門掩住,以免他闖入。」敬德說:「長孫無忌所領的伏兵,是否出擊了?」公謹回答:「區區百騎,怎麼能退敵?現在雲麾將軍敬君弘,已經領兵殺出去了。」敬德說:「待我出兵觀戰。」於是,公謹放他出門。

敬德一騎馬出去,正好碰到守兵敗回,報稱:「敬將軍陷入敵中,已經殉難。還有中郎將呂世衡,也已經戰死,東宮與齊府兩軍,移攻秦府去了。」敬德大怒,騎馬來到秦府,被東宮與齊府兩軍所阻擋。他不由的鎮目怒罵:「咄!你們看看這兩個首級,是甚麼人的?」說著,就把兩首級懸在槊上,擎示兩軍,而且大聲說:「我是奉詔,殺此兩人,你們如果抗違皇上的命令,就和他們兩人同罪,你們又何苦尋死呢。快快解散,不要也腦袋搬家呀!」

東宮與齊府兩軍,見到血淋淋的兩顆首級,確實是建成與元吉。一邊聽著敬德說著奉詔二字,越來越覺得心虛膽怯,便一哄而散。

高祖莫愁垂拱治

高祖因為三個兒子都沒來朝參,還懷疑他們是彼此避不見面,索性樂得模糊過去,再作打算,於是匆匆輟朝,只留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待命朝堂。高祖自己卻帶著妃嬪到海池中,泛舟為樂。外面打得熱鬧呢,他還都不知道,帶著家眷遊湖,也可說是「莫愁天子。」

忽然岸上有一個鐵甲鐵鍪的大將,拿著長槊,急急忙忙地奔過來,便罵:「來的是甚麼人?」那個將軍下馬置槊,倒身下拜說:「臣便是尉遲恭。」高祖說:「你來做什麼?」敬德答:「秦王因為太子與齊王作亂,起兵誅逆,為了不驚動陛下,特命令臣來宿衛。」高祖驚詫說:「你起來!太子與齊王現在人在哪裏?」敬德起答道:「都被砍頭了。」高祖慘然失色,趕快命令內侍,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

過了片刻,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均隨內侍到來。

高祖問裴寂等人:「想不到今天竟發生這樣的事,後事將要如何處置?」裴寂等人齊聲答:「太子與齊王,自高祖起義以來,屢次設計,要謀害秦王。一個被立為太子,一個被封為王爵,不但沒有甚麼功德,只會離間骨肉,在家裏造反。只有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為了陛下打算,正應當乘著這個事變,立秦王為太子,委以軍國重務。陛下便可垂拱而治了。」高祖才轉驚為喜說:「這本是朕的宿願。」

從此大唐盛世興

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退位後正式登基,成為一代明君,造福天下。一般流傳李世民為了皇位而殺了親兄弟的說法是曲解了歷史。

以狹隘的兄弟之情來看待玄武門之變,必然會有些許的誤解。可是從維護君道、維系大唐的命脈與天下蒼生的民命而論,秦王李世民在忍無可忍之下,後發制人,其理不僅高祖李淵能了然於心,後世之人,更當心明此理。

記得聽過一個諷刺性極強的小寓言:

大禹要出來競選總統,競選對手為了抹黑他,散發傳單說:這個人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連妻兒子女都不愛的人,還會愛自己的選民嗎?

同樣地,對玄武門之變,我們必須從史實上、從是非大義上,從當時情況與人物心理的交錯與判斷上加以衡量。我發現玄武門之變,不僅非是李世民的汙點,而是鏟奸除惡的典範。

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開創中國史上的大唐盛世,實我中華文化宏偉開闊的一頁。現在我們把扭曲的歷史給糾正過來,還大唐名君李世民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