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誠信故事幾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古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系。
“信”從造字結構看,“人言為信”,關於信的論述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樣可以立身處世。古人為人誠實守信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下舉其中幾例。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為官清廉信義為先,一心為百姓謀福祉。他做並州太守時,勤政愛民,常常微服私訪,解決民生疾苦,整頓吏治,平反許多冤假錯案,有功於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義,敬仰他的為人。郭汲每經過一縣一鄉,老老少少都夾道歡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縣巡查吏治情況,帶著幾名隨從騎馬趕往西河郡美稷縣。還沒有進城,就看到有幾百兒童,各自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汲問道:“孩子們為什麼自己遠來?”孩子們回答說:“聽說使君來到,非常高興,所以前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辭讓致謝,在眾小孩的簇擁之下進了縣城。
郭汲在美稷縣衙,詳細閱讀了近年所積案卷,有錯判疑案的就馬上調出重新審理,又查訪民情,慰問貧苦,所至之處,百姓歡欣,多有饋贈禮物者,然則一律不取。事辦完了,又要到下一個縣考察。剛到城門口,沒想到眾孩童騎著竹馬又來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問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經過,到時還要來迎送。”郭汲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
郭汲巡視在下一個縣非常順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來。他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與騎竹馬的小孩子在道邊野外說的話,都不肯失信,更何況於重大的事情呢!回來早了一天,寧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說出的歸期,因此而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光武帝稱贊他的德行說“信之至矣”。後以“郭汲待期”為重守約信之典實。(《後漢書》)
李勉誠實無欺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經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學,為官做人更是正直無私,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時很貧困,一次客遊外地時,曾與一書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不到十天,這個書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對他竭力照顧,他在臨死前從布袋中拿出一百兩銀子交給李勉說:“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這裏得病將死。請您拿著它為我料理後事,剩余下來的都送給您。”李勉答應為他料理後事,後事辦好後卻把剩余的銀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隔了幾年,李勉擔任開封縣尉。那死去的書生的兄弟來尋找這個書生,一路尋找他的行跡。到了商丘,打聽出李勉曾經為書生主持過喪事,就特地來拜訪他。李勉陪同那個書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並挖出了剩余的銀子全部交給了他。
唐德宗時,李勉任吏部尚書,他不畏權貴,遇事敢言,特別註意維護朝廷禮儀。唐德宗非常寵幸奸臣盧杞。盧杞時任澧州刺史,遭到給事中袁高的彈劾,認為盧杞奸邪敗政,貶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責,然而唐德宗卻不予罷免。一日,唐德宗對李勉說:“眾人皆言盧杞奸邪,朕怎麼不知道!卿知其狀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獨陛下不知,所以為奸邪也!”這是一句極佳的對答,流傳天下,人們都佩服他的正直。(《新唐書》)
宋濂謹守誠信
宋濂,明初文學家,官居學士,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風格要與道德內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學,一生勤學不輟,“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書。所以只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借來看,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拼命的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為誠實守信,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時值隆冬臘月,北風狂呼,以至於硯臺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的都無法屈伸,仍然堅持連夜抄書。抄完了書,一路跑著去還書給人家,決不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
面對貧困、饑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一心努力學習,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聖賢之道。但由於沒有老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裏路,去找自己同鄉中有成就的前輩請教。
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前輩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準備上路時,他的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著幾尺深的積雪,一個人走在深山之中。當他到達老師家裏時,四肢都凍僵了不能動彈,很長時間以後才有了知覺,老師贊嘆地說:“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正是因為宋濂能忍受窮苦,把艱苦的生活當作是一種磨煉,是對意志品質的考驗,以苦為樂,他才能成就事業。他說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讀書明理是最神聖的事情,所幸自己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明史》)
楊瞻誠信無私
明朝名臣楊博的父親楊瞻做過商人,曾經在淮揚地方經商,當時有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一千金的錢寄放在楊家,請楊瞻暫時代為保管。不料那鹽商離開以後,竟然一去不回,楊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將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種植花卉,並派人到關中去尋找,後來找到了鹽商家,不料那鹽商已經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兒子。
楊瞻得知消息後,便邀請那商人兒子到楊家來,指著花盆說:“這是你父親生前所寄托的金錢,現在就交由你帶回去吧!”那商人的兒子感到非常驚奇,不敢收取。楊瞻說:“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原由,那商人的兒子非常感動,於是叩謝攜帶那筆金錢回去。
後來楊瞻生了兒子楊博,中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中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楊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終忠人之事,雖然托寄人發生變故,不來取回,可是楊瞻不為錢財所動,不但一介不茍貪,而且千裏迢迢,尋訪其人,並將財物交還遺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難怪終得賢德子孫,世代貴顯。足證天報厚德,絲毫不爽。(《明史》)
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古語云:“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而誠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而當今中共卻不講誠信,不講道德,多年來一直依靠謊言給全國人民洗腦,迫害敢於說真話的人,使全社會道德淪喪,必為天理所不容。
發稿:2013年1月19日 更新: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