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與權衡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啟明《禮記·深衣》上載∶“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大意是說,符合圓規、曲尺是取其象征公正無私,垂直如墨線是取其象征正直,齊平如秤錘、秤桿是取其象征公平。
規矩
傳說當年女媧、伏羲時代,就開始使用“規”和“矩”了。女媧持“規”,煉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創天地;伏羲持“矩”,畫八卦,通神明之德,解萬物之情。
從人文始祖伏羲氏開始,中國古人便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了。在古人看來天是萬物之本,是一切價值的源頭。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賦,就要從天地領悟做人的原則。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宇宙的運行自有一定規則,人的行為也要有規矩,不能逾於宇宙的標準之外。天地有好生之德,創造萬物,使之生生不息,天意至仁,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
儒家提出“以德配天”,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等道德原則,以建立起圓容、安定的社會秩序。道家講“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慈悲為懷,善惡有報”,都是濟世利人,教人重德向善。
古人相信“天不變,道亦不變”,相同的規矩,能描繪一樣的方圓。所以,在五千年綿長的古代歷史中,華夏民族一直承傳著相同的普世道德規範。
權衡
桿秤,在中國已存在數千年之久,不但是民間日用稱重的器具,而且蘊含著很深的傳統文化內涵,“權衡”一詞就由此而來。桿秤分秤桿與秤錘(砣)兩部分。秤錘也叫“權”,象征軒轅星座;秤桿稱作“衡”,象征紫薇星座。而“權衡輕重”這個詞,也就是由此而來的。
相傳,秤桿表示刻度的秤星是根據天上的星宿演化而來,前六顆代表南鬥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後數七顆則代表北鬥七星,象征用秤者立於天地間,心要中立,要像北鬥七星指示方向一樣公正不偏頗。秤桿的尾端是福、祿、壽三星,用來告誡生意人要誠實信用,不欺騙,否則,少一兩無福,短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在秤桿上嵌這16 顆星時(古時十六兩為一斤),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能昧著良心(黑心),告誡人們,要買賣公平,生財有道。
由此可見,古人視桿秤為公平、公正的象征。諸葛亮說過:“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意思是說,我的心就像桿秤,要公平,不能對人分輕重。後來,“權衡”不只是指衡量物品的輕重,也用來衡量一件事情是否符合道義、良心, 衡量一個人是否心懷誠信與正義,這也正是中華傳統的優良文化。
發稿:201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