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九塞尊崇第一關--雁門關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網路圖片)

◎單若水 整理

【明心網】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註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

依山傍險 形勢雄固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山雁門之口,距山西代縣西北20公裏。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裏。墻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形勢雄固,墻垣上築有垛口。有關門三座,即東門、西門和西門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

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回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為紀念北宋名將楊六郎(即楊延昭)。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怪石淩空,山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裏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三道大石墻和二十五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明代內長城橫於關北,彼此鉤連,形成嚴固的防禦體系。

兵家必爭之地

雁門關古時是塞外北方民族入侵中原的管道,所以,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中國歷朝歷代都把雁門關看作戰略要地。從趙武靈王置雁門郡起,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當時,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

匈奴單於曾率十萬余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西漢前期,匈奴屢屢來犯,漢武帝曾先後(前129~前119)派李廣、衛育、霍去病率騎兵一萬至數萬出雁門關,北擊匈奴。西晉末年,中原板蕩,北方的鮮卑族拓跋氏乘機率部南徙,到達雁門,雁門山成為拓跋魏與西晉的邊界,雙方屢次發生沖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漸見強大。大業十一年(西元615),隋煬帝巡視北塞,到了雁門,被數十萬突厥兵包圍,突厥兵急攻雁門關。後賴吏部尚書樊子蓋設計送出詔書,募兵來救,始得脫險。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當時,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

到了北宋,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西元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山西朔州的陳家谷他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縱覽雁門關的歷史,自西元前四世紀以來,雁門關經歷了無數大小戰事。發生在這裏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