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經》中的敬天思想(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份,在當時承擔著禮儀和教化的功能。從古以來,儒家經典所載修身齊家治國之道,無不以敬天為本,講敬天、事天、畏天、法天。《詩經》中明確表明了中國古人對“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賜給人們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雜言,在語言上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既有聲韻上的美感,又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在藝術上重意境、重含蓄,追求對稱、平衡、和諧的風格,有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詩經》中多次寫到天、帝、天命,認為上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惟德是輔”, 賞善罰惡,掌握社會正義、人間善惡的評判依據,是周代世人價值觀和道德信念的最高標尺。詩中有許多關於對上天的贊美、感恩、祈福、敬畏之禱等,展示出周人的信仰和天人合一的人文觀。儒家重視教化,借助詩書禮樂等形象化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由於《詩經》詩樂合一,便於記誦流傳,因此在當時話語權中居重要地位,以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可教也”。
《左傳》說:“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周人以敬天為本,“推天道以明人事”、“法天即所以事天也”。《詩經•大雅•皇矣》中說:“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上帝威明的監察天下,掌控四方,保佑人民的安定。天意要保民,敬天保民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政治思想,“求民之莫”就需愛民。接下來說:“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意思是“上帝鄭重告訴文王:我思如此之美德:不放縱於聲色犬馬,不濫用刑罰。不知之事勿輕言,要順從上帝的法則。”敬天的道德實踐即“順帝之則”,一切行為以天意為準則。接下又說道:“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意思是“上帝再次告訴文王:不要左顧右盼,不徘徊不動搖,不攀比羨慕,也不要去非分妄想,徑直登臨我岸。”文王修己愛民,其德正而不違,知道如何敬上蒼,四方的國家都來歸附,“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從中可以看到,文王對上帝的信仰是如此的虔誠。
“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周人以禮治國,而禮之設就是法天而來,“禮以順天,天之道也”,為周朝規範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奠定了基礎。《詩經•周頌》就是專門用於祭祀、祈禱贊頌神明的樂歌。《周頌》配天的主要祭祀對像是文王、武王,然後是成王、康王及其遠祖後稷、近祖太王,這些祖先都能敬事上帝,明德保民,為政以德。周人認為德治有兩個方面,一是文德,內容包括禮樂的典章制度、祭祀朝聘禮儀、道德規範等,展示出社會精神文明。如“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稱贊武王明顯天子的善德,使之長久稱聞,又布施其經緯天地的文德,和洽天下四方之國。周公率眾人祭祀文王,稱“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成王弘揚善德,受人愛戴,得到上天保佑且一再賜福,“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另一方面是教德,即是進行道德教化。德教需要“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復謂我僭,民各有心”。指出溫和謙恭的君子,是以道德為根本。聰明的君主,能聽取善言的勸告,並依理而行。愚笨的君主,反認為告其善言的人,僭越職守,心懷異志。
發稿:2013年4月11日 更新:201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