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杏林”到返本歸真之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蕭玉【明心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濟世救人的中醫秉承著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醫術精湛者,也多是道德高尚,具有博大胸懷與愛心的人。
據晉代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叫董奉的名醫,他長年隱居深山,雖然醫術精湛,但為人治病卻從不收取報酬。如果重癥病人被董奉治愈,只需要在他住的院子內栽下五顆杏樹。
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他治愈的病人越來越多,園子裏的杏樹也越來越多。到了收獲的季節,董奉便在杏樹林中搭建了一個小草屋,對前來買杏的人,卻分文不收,而是以種的谷子交換。
光陰荏苒,年年董奉家的谷子都堆滿了倉庫。於是,他便用這些谷子救濟入不敷出的百姓和路過當地卻缺少盤纏的人。
有一次,吳國地方有個刺史,中毒得病,請董奉醫生去治療。可董奉趕到時,病人已經三天三夜不能呼吸了。由於董奉心懷濟世救人的心願,從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病人,他便仔細得診察病人的脈象,隨後驚喜的告訴旁人:“這人脈還在跳,還有救!”
於是,他就從自帶的藥囊中取出三粒丸藥塞進病人的嘴裏,用溫水灌服,並用手在其胸腹部推拿。過一會兒,病者四肢慢慢舒展,隨後便有了呼吸,之後臉上顯現血色,調理幾天後,此人便漸漸恢復健康了。這就是被後人所稱頌的起死回生之術。
董奉去世後,有關“杏林”的佳話也一直在坊間流傳,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後來,“杏林”便成了中醫界的代稱,而 “杏林高手”則是指醫術高超、品德高尚的醫生,人們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稱頌醫家,杏花又被後人譽為“中醫之花”。
提到中醫,不得不談一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
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醫者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出現在上古時代的“真人”能掌握陰陽,呼吸精氣,不受環境的幹擾和支配。在修煉界中認為,“真人”即返本歸真的人,所以壽命能和天地一樣長久,永無窮盡。
“至人”出現在中古時代,這種人具有淳厚的道德修養,完全懂得天人之理,保持著與陰陽的和諧,順應著四時的變化,也是通過修煉而明晰世間一切的人,也可歸為“真人”的範疇。
“聖人”善於生活在天地之間的和氣之中,順逆著八面來風的規律,這種人生活在世間,沒有煩惱的憤恨之情,也不願與世俗同流,比如文聖孔子。
“賢人”能取法天地、日月、星辰、陰陽、四時的自然變化規律,來指導自己的養生,時時處處,行住坐臥,都使自己合於天道,這樣能延年益壽而活得長久,也可理解為,古代人心中奉行的是“有神論”,明晰善惡有報、是非因果之說,故能按照傳統文化理念自我約束的人便可成為賢人。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僅蘊含著濟世救人的“天人合一”理念,也延伸至超脫世俗的修煉範疇,使人能走上返本歸真之路。
發稿:2011年5月22日
更新:201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