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恭敬的聆聽稱為“洗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明心網】唐朝大詩人李白有首詩《古風.之二十四》曰:“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這首詩是描繪在唐玄宗後期,由於寵信宦官、雞童,使這些人恃寵而驕,不可一世。李白就是針對當時政治腐敗而作的諷刺詩。

最後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時事的深刻感慨。大意是說,現在沒有像許由那樣品德高尚的人,哪能分清聖賢與盜賊呢?詩中藉由上古的聖帝堯,及春秋時代生性暴虐,橫行天下的大盜跖作為好、壞人的對照。詩句中提到的“洗耳翁”,則是指上古時代的高士許由。

據晉朝皇甫謐所撰《高士傳.卷上.許由》中載:“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

原來,上古時代帝堯在位時,有個叫許由的高士賢人,為人剛正不阿,循規蹈矩。因為他的賢德,堯想把帝位讓給他,但許由堅決不接受,就隱居到中嶽穎水之陽,箕山之下農耕而食,不再過問世事。

後來,帝堯又派人找到許由,想請他出任九州長。許由還是不願接受,認為這些話汙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潁水邊去洗耳。由此可知,“洗耳”原不“恭聽”,其原意是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比喻不願過問世事。如清朝顧炎武《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詩:“洗耳苕水濱,叩舷歌《采菱》。”

後來,洗耳逐漸演變為洗幹凈耳朵再恭敬的聽,表示尊重對方之意,即用以比喻專心、恭敬的聆聽。如元朝周權《秋霽》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薰洗耳聽。”及宋朝王邁《送族侄千裏歸漳浦》詩:“洗耳候凱音,嘉節迫吹帽。”

因為許由的隱居避世,不慕虛榮的高尚節操,不僅受到後人尊敬,也為古代隱士文化的形成奠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