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杜甫詩歌中的仁愛(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靜遠

(接上文)

五、對後世的影響

唐代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詩風格多樣,宋代秦觀說:“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宋代吳沆在《環溪詩話》中評杜甫詩句說:“恣肆變化、陽開陰合”、“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裏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裏,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杜甫不僅熟讀儒家經籍,也深諳佛道經典,他與道士、僧人交往也很多。舉凡佛道文化中精妙的語言、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杜甫都盡量的加以運用,正如清代楊倫所云:“釋典道藏,觸處有故實供其驅使,故能盡態極妍,所謂讀破萬卷,下筆有神,良非虛語。”(《杜詩鏡銼》)

當然,杜甫對後世更大的影響在於一種人格的塑造,歷來凡是有氣節之士無不愛讀杜詩。如北宋將要滅亡的時候,愛國將領宗澤想抗擊金軍,但朝廷一味議和,金軍乘機南下,宗澤憂國憂民,臨終時長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北宋的李綱在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的時候,親筆題寫杜詩贈義士們“以激其氣”,鼓勵他們;南宋朱熹把杜甫認為是和諸葛亮、范仲淹一樣的人物;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始終堅持民族氣節,他在燕京獄中寫了二百首《集杜詩》,並在《序》中說:“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成為後代志士仁人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杜甫有自比稷、契的偉大志願。孟子曾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意思就是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並由之而導致對人民的命運懷有深刻的責任感,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性格特征,而杜甫對此是心領神會並躬身實行的。從推己及人到“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再到自許稷契,詩人自覺地把解救蒼生視為自己的使命。清代蔣士銓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其作品被稱為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因此後世詩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國民”之語。

自古以來,文品與人品俱佳的文人作為社會的良知,無不弘揚道德正義,愛民憫生,鞭撻社會黑暗勢力,堅持不懈的追求真理。他們備受人們的尊重,使人們在閱讀其作品時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杜甫一生經歷種種不幸,在自己最艱難困苦的時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別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嚴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上下求索,呼喚著世人心中的善念,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渴望,正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全文完)

(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