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中的仁愛(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傑出詩人。他一生憂國憂民,關愛百姓,關註未來,呼喚正義,以其自覺和深沈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杜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中所體現的仁者之心,表現為矢志不移的追求理想和深沈廣博的仁愛,這不僅是杜甫偉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詩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這個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來的,認為他是個“集大成者”,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裏的一些重要的品質如“仁者愛人”、“仁民愛物”等,並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響他人。因此“詩聖”的稱號既有文學的涵義,更有文化的性質和意義。受儒家思想影響,歷代文人關心天下蒼生,特別置身亂世。杜甫是這些詩人的代表。他一生中經歷了唐朝由盛至衰的過程,他的詩歌真實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時代風貌,是當時社會現狀的一面鏡子,故又有“詩史”之稱。
一、憂國憂時,心系社稷
杜甫生於盛世末期,年少時即志存高遠。他登泰山時寫了著名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描繪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的淩雲壯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給人以向上的精神動力。
杜甫認為歷史上的堯舜之治和本朝的貞觀之治,是當代和後世效法的德治典範,倡導實行仁政和教化。他早年曾“竊比稷與契”,致君堯舜,寫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稱贊“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寫了《憶昔》描述出開元盛世時的繁榮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遊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首詩後來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唐代盛世的社會風貌。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開篇就表明自己報效國家的心跡,猶如葵藿向陽之天性:“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向太陽,物性固難奪!”
因奸臣李林甫當道,嫉賢妒能,杜甫未能得到朝廷任用。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在漂泊各地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盼望著能得到報效國家的機會。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時,便歷盡艱辛,奔赴鳳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在這國運衰微,民不聊生之時,他寫了《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別”等詩歌,這時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急峽、危城、孤舟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
杜甫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鳴不平,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因不願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汙,於是棄官,攜家入蜀,開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活。在他顛沛流離的日子裏,目睹歷經戰亂的祖國山河,寫下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蒼涼的景象,表達出“華夏滿瘡痍,憂慮何時畢”。他希望改變現狀,寫下了“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
二、與人為善,伸張正義
杜甫的一生,大都在困苦、奔波中度過,然而他並沒有因為苦難的遭遇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無論身在何處,總是心系國事,從濃濃的詩意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報國無門的辛酸與惆悵。他不僅隨時隨地不忘君國、生民,而且本著儒家的“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的精神,處處與人為善,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一生結交了不少朋友,他對朋友做到了肝膽相照。如他與李白的友誼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說是千古佳話。杜甫在結識李白後,非常欽佩李白的才華和不事權貴的氣節,兩人曾一起赴王屋山尋真訪道,又同遊梁、宋等地,後來又北上齊魯。杜甫為李白寫過十余首詩,如他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春日憶李白》中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在李白遭到貶謫後,杜甫不畏朝中權貴,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辯護:“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並向世人呼籲。他始終對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們的交往沒有絲毫勢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什麼是人間美好的關愛。
杜詩的震撼力量不單純在於他對世上苦難的揭露和對苦難制造者的抨擊,更在於他歌頌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並滿懷善意地描寫,希望它能發揚光大。杜甫的朋友非常多,開元、天寶時期有成就的文人才士大多與他有往來,如高適、岑參、王維、薛據、鄭虔、蘇源明、孟雲卿等。杜甫描寫友誼的詩章非常感人,多是描寫這些朋友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其中如《贈衛八處士》成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描寫戰亂之後,他遇到老朋友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回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偶遇故人,相伴話舊一夜,這短暫的相會詩人多麼眷戀和珍重呀!表達出友誼的純潔和無私。
從杜詩中還可以看到,無論走到哪裏,鄰人對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他在回鄜州省家事時寫道:“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從鄰人父老對杜甫的熱忱,可以看到他們鄰裏之間和睦相處的關系。杜甫對兒女也十分慈愛,當他在外漂泊時,分外惦念家中幼小的孩子:“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倘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遣興》)
他在短暫的為官任職中,從不趨炎附勢,而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伸張正義。在杜詩中,凡是邪惡、黑暗的人或事,都受到嚴厲的抨擊,叛軍、貪官、奸臣是不用說了,對那些“翻手作雲覆手雨”(《貧交行》)、“當面輸心背面笑”(《莫相疑行》)的卑鄙小人、“攀龍附鳳勢莫當”(《洗兵馬》)的庸俗之輩也不能逃脫其如椽之筆的討伐,更不會與他們同流合汙。
(待續)
(轉自明慧網)
發稿: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