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中的仁愛(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繼上文)三、關愛天下百姓
杜甫時時處處把天下的安危和人民的憂樂視為己任,即使在遭遇艱難困苦乃至在外漂泊時也不改初衷。從早年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到晚年的《朱鳳行》,他救濟天下蒼生的宏願沒有絲毫的改變。安史之亂帶來了無數災難,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這場大戰亂所造成的大破壞、大災難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詩,寫了這場戰爭中的許多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畫面。
如他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在征人出發必經之鹹陽橋時,描繪出一幅“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圖景,“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平白如話,但人們卻能於詩人平實如話的詩句中看到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民遭受的苦難及艱辛欲泣的生活。此外,“登茲翻百憂”、“獨立萬端憂”等這類詩句在杜詩中頻繁地出現。至德元年唐軍陳陶斜大敗,繼又敗於青阪,杜甫寫有《悲陳陶》、《悲青阪》;唐軍收復兩京,他寫有《收京三首》;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他寫了《洗兵馬》,其中提到了勝利的消息接踵而至,提到了平叛諸將的功業;當他聽到安史之亂平定的消息,欣喜萬分,寫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凸顯了詩人急於返回故鄉的喜悅。
安史之亂結束不久,又遭遇外族入侵,藩鎮叛亂,戰爭仍然不斷。杜甫滯留夔州時期,寫了組詩《詠懷古跡五首》、《秋興八首》等。詩人自己漂泊滄江,山城秋色、叢菊兩開牽動著他對辛酸歲月的感慨,也牽動著他的故園之思,他寫道:“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他擔憂國家前途,感嘆自己壯志難酬,“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杜甫寫下了許多對於百姓苦難的深沈憂思。他困居長安時,逢到秋雨連綿,聯想到農民收成不好,寫下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秋雨嘆》)在他漂泊的困難時期,仍然是:“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解憂》),並沒有因為個人的苦難而減少對他人的同情。在路過絕險之地石龕時是“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就在這種環境下,他在過嘉陵江經水會渡時,船夫的勇敢和撐船的技術的高超引起他贊嘆:“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但此時他也關切著他們的艱辛:“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水會渡》)他渴望四海升平,百姓能早日過上寧靜祥和的日子,如他描寫的《江村》圖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期盼著“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一次,趕上狂風驟至,吹破茅屋,風定雨至,“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對於茅屋被秋風所破以及屋漏雨濕的苦況,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不拘於一家的寒暖,不囿於一己的哀樂,而是大聲疾呼拯天下寒士於淒風苦雨之中,救廣大百姓於水深火熱之間,其博大的胸懷令人感動。
四、對天地萬物懷有仁愛之心
杜詩敘事,有時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於細部描寫,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和境界中。杜甫除了關愛他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愛心還推廣到天地萬物,推廣到宇宙中間的一切生命。從杜詩經常可以看到他對動物、植物,即便是一些細小的東西,寫到它們的時候也充滿了仁心。如他《過津口》這首詩,看到江面上,橫著一張密密的漁網,很多魚都被那張網困住了,他就覺得很同情那些魚,寫道:“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他對於自己居住草堂外的花草樹木等,也以愛撫的筆觸描寫它們:如“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裏憐。”(《寄題江外草堂》)在詩人心目中,天地萬物都應該沐浴在仁愛的氛圍之中。
杜詩風格多樣,有時通過對細膩的景物描寫,表達出一種安靜明秀的境界。如《水檻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在詩人描繪的這寧靜的氛圍裏,“出”寫出了細雨中魚兒的歡欣,極其自然;“斜”寫出了微風中燕子的輕盈,逼肖生動。沒有對生命的仔細觀察和憐憫,怎能描繪出如此細致入微的神態?全詩八句都是對仗,而且描寫中遠近交錯,精細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見其刻畫之痕。”它句句寫景,句句又有“遣心”之意。表現了環境的清幽美好和詩人對春天的喜悅心情。
杜甫在《秋野》中寫道:“易識浮生理,難教一物違。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在《北征》中寫道:“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種種,體現了杜甫以他的行為倡導著把仁愛之心施及於天地間萬物的精神,人類、特別是聖賢應與天地同心,仁民愛物。
(待續)
(轉自明慧網)
杜甫詩歌中的仁愛(上) http://xinsheng.net/xs/articles/big5/2013/3/5/49206.html
發稿:2013年3月9日 更新:2013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