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時節憶陶公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亮【明心網】“千朵禣芳倚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唐代著名詩人白敏中的這首詩,道出了三月桃花的芳菲爛漫、嫵媚鮮麗、獨占春光的特質。羊城廣州,春來較早,正月裏桃花就開始點綴枝頭。白雲山桃花澗是市民觀賞桃花的好去處,二月中旬,這裏的桃花便已盛開,沿著山坡和水澗,整個山谷已是粉紅色的桃花世界了。
桃花澗的得名出自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遠古有一位高人,因看破紅塵,雲遊來到白雲山,偶遇一處雲蒸霞蔚、清峽靜谷之地,便流連忘返,隱居下來。平時以種桃花為樂,日久天長,桃花便布滿山谷,後人便稱此地為“桃花澗”。其實,桃花澗並不大,整個園區就在一道山谷裏,占地約4萬平方米左右,1960年始政府開始修復,曾為白雲山的一個著名景點,1999年又重新改造開放。現園內種植有各色桃花十多個品種近五千株。園林以東晉著名文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構思主題,設有鴻運泉、卵石灘、連理亭、桃花島、怡春亭等景點,古樸自然的亭廊、逼真的塑石,加之搖曳生姿的竹林及各種熱帶植物,構成一個具有嶺南風情的南國園林。園內“摩巖石刻”上面刻下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全篇原文。桃花澗雖說不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取其意境。園內林木蔥蔥、溪流潺潺,兩邊桃花夾岸、艷麗如霞。漫步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真有一番天上人間、不知身在何處的超凡脫俗的感受。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365—427)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文學家、辭賦家和散文家。陶公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公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陶淵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自幼喜靜好道,對遠離塵囂的山林隱居生活有著發自內心的向往。20多歲時開始田間耕耘,一遇農閑之時就喜歡關上柴門,獨自呆在茅屋中閉目靜坐。29歲時,因家貧窮難以維持生計,無奈“高齡”出仕,去作了個州祭酒的芝麻小官,後因不慣官場生活而辭官歸田。35歲時,又迫於生活壓力而去作了個鎮軍參軍的官,6年後到離家不遠的彭澤縣當了縣令,但不久又請辭回家,時年41歲。由於陶公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而最終掛官歸田。他辭官回鄉的22年裏一直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生活雖然貧苦,但詩人還是安享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陶公愛菊,宅邊遍植菊花。他所寫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至今膾炙人口。44歲時,所居草屋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58歲時,他全家的生活已近絕境,其情狀反映在他的《有會而作》一詩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詩人貧病交加,在其《挽歌詩》中第二首自挽詩中,詩人對死後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不已:“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陶翁一生貧苦,但其一直固窮守節,老而益堅,直到63歲時去世。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有幾則典故可以說明。那是在陶翁50歲左右的時候,廬山東林寺寺主釋慧遠高僧邀約了123人結成“白蓮社”,入社之人都是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特別是東林慧遠法師、西林慧永法師以及劉程之、張野等“社中十八賢”很讓人註目。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當時做著當朝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的官,有點負才傲物。但當他見過慧遠法師後立改容態、謙卑致敬,並在神殿後挖了兩個池子來種白蓮,還要求加入白蓮社,卻被慧遠法師察其心雜,拒絕了。但慧遠對陶淵明卻厚愛有加,派人專門邀請陶公入社。陶聲稱“弟子性嗜酒,法師許飲即往。”慧遠表示通融,允許陶公喝酒。陶公至東林寺,結果他酒也喝了,社還是不入,“攢眉而去”。明代王守仁的詩中有“遠公學佛欲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的句子,即指此事。
東林寺門前有一條小溪,因慧遠送客過此溪流,便“輒有虎號”,因此,慧遠名此溪為“虎溪”。慧遠入廬山30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便以寺前虎溪為界,從不過溪,這反映了慧遠的清高和矜持。但是隱居山南的陶淵明和簡寂觀主陸修靜道士的到來,常常讓慧遠犯戒,他們邊走邊談,暢說義理,“語道契合”,不知不覺中走過了虎溪,這時老虎鳴吼警告,三人於是相視大笑,欣然道別。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的來歷。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宋人李伯時繪《白蓮社圖》、石恪繪《三笑圖》,都把這段故事收入畫中。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晁補之、宋詞人葉夢得、明代畫家李元中等,都為《白蓮社圖》作記。宋代天臺宗山外派名僧智圓、大文豪蘇東坡、黃庭堅等都為《三笑圖》作贊。智圓贊曰:“釋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則塞,忘筌乃通。莫逆之交,其惟三公,厥服雖異,厥心惟同。”(《三笑圖贊並序》,《閑居編》卷十六)。因此“虎溪三笑”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經典傳說故事。
厭於官場的陶淵明,將自己的夢想寄於山水文學之間。他不僅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潮流。他的詩文四處彌漫著他的田園氣息,被時人稱之為“渾金璞玉”。後人評介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之後,數百年間未曾出現和他一樣偉大的詩人。到了魏晉時期那個崇尚名士氣度和物質享受的時代,陶淵明的詩文代表了 “人的覺醒”,人們開始關註“精神世界”,對戰爭和社會以及人類命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唐朝的王維、白居易、李白和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也都在陶公的作品裏尋找靈感、吸取營養。北宋大詩人、大文學家蘇軾視與之生活時代相隔約700多年的陶淵明為異世知音,寫有不少涉及陶淵明詩詞、文學作品。在其晚年,更於揚州、惠州、儋州三地寫有124首“和陶詩”,破天荒地開創了“今人與古人和詩”的先例,此事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實屬罕見。不僅如此,他還用陶淵明的詩來給自己醫病,身體哪裏不舒服,就拿起來讀一首,還舍不得多讀。蘇軾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中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他還評價道:“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臞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也就是說,自陶淵明以後的詩人中沒有一個比得上陶淵明的。
陶公著名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其中《桃花源記》無論從思想到藝術,都是經典之作,因此得已流傳千年而仍魅力無窮。陶公在文中給世人描繪的一個美麗如畫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文中所描述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不知引起了多少善男信女如夢如癡的向往。也就是因為這篇《桃花源記》,使得植桃之風在晉代以後逐漸興盛,而各地桃花源的興建,也成為“把遊人忙煞”的遊覽勝地。在陶公所在的晉代,植桃之風已經很盛。當時有個潘嶽,在河陽做縣令時遍植桃李,留下了“河陽滿縣花”的美談。唐宋以後,出現了更多的植桃勝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四年(819)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忠州是個山區小縣,白居易來到這裏,正值栽花種樹的季節。這位新到任的刺史,在庭院裏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樹、杏樹和荔枝樹,次年夏,朝庭召他回長安,詩人深情寫下了《別種東坡花樹兩絕》,其中有:“何處"@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城。”
細數全國的桃花勝境,比較著名的有杭州西湖的棲霞嶺,五臺山的桃源洞,華蓋山的桃花圃,黃山的桃花峰,蘇州的桃花塢等。西湖的棲霞嶺早在唐代已廣栽桃花,因嶺上桃花爛漫、色如雲霞而得名“棲霞”。西湖的包家山上,桃林密布,花開時如火如荼,雲蒸霞蔚,所以宋人曾題匾:“蒸霞”。據《花史》記載,古田縣黃蘗山上遍植桃花。山上有桃塢、桃湖、桃洲,春天到來之時,夭桃夾岸,紅燦爛漫,也是一個桃花源。此外,湖南常德也有個桃花源,此源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逕、亭臺牌坊裝點。每逢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花源之建築,始於晉,興於唐,盛於宋,元明末年,曾幾次毀於大火,清光緒年間逐步修復。
看無常凡塵世界,欲海滔滔,不知迷惑和湮沒多少人的心智。不妨我們抖落塵埃,暫時歇息,靜心讀一讀陶淵明那些充滿智慧的詩文:“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摘自《形贈神》)“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摘自《雜詩八首》)。也許,這些古樸脫俗的詩句就如山間清泉,可以洗滌我們蒙塵的心靈;我們也可學學東坡先生,將陶公充滿靈性的詩文視為靈丹妙藥,醫治被世俗重創的心疾。我們還不妨暫時出走一下鬧市,捎帶一點點陶淵明式的閑靜心境,去鄉間尋訪桃花,尋訪桃花源——“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千古悠悠,大道同理。只要桃花還在,美好的向往就在;只要心在,夢中的桃花源就在。
發稿:2011年3月26日
更新:201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