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空間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逆風【明心網】忙碌的工作告個段落,終於能回到家鄉,享受一下有別於臺北的風情,搭著火車,隨著與臺北距離的增加,心情也漸漸放松。
或許是因為太過於忙碌,仔細算算,上次回家已是一年以前。某次,在公司不經意談起一年多沒回家,同事聽到都非常訝異,並要我趕快回家。這時,我這個忙到忘記回家的遊子,才發現,或許對一般人來說,一年沒回家是很不尋常的。
隨著火車駛離臺北,離開了高樓大廈,離開了喧囂與人群,映入眼簾的是翠綠的山坡,另一邊是蔚藍開闊的海洋。又過了幾個山洞,來到滿是稻田與高山的花東縱谷,而我的家鄉,就在這美麗的縱谷南邊,那個被人稱為“後山”的最後凈土--臺東。
記得小時候,總認為不方便的臺東,關不住我那愛亂跑的心。在臺東,沒有發達的運輸系統,離開家門就必須代步工具。未成年的我們,每次出門得都由爸媽開車接送,總感覺生活少了那麼一點“自由”。也就是因為這樣,我的大學四年都在臺北度過,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偽臺北人”。
在接觸臺北的第一年,曾以為我適應了喧囂,喜愛上了人群,熱愛這個四通發達的臺灣心臟、希望之都。
那段時間裏,表面上我似乎是個熱愛臺北的臺北人,背著包包,帶著耳機,隨著人群上下捷運,上下公車,以都市人或流行的年輕人自居。
但 “臺東之子”畢竟只能當個“偽臺北人”,壓力與人群漸漸吞噬了我原有的開朗與自適,我開始易怒,情緒起伏越來越大,連我以為早就融入我靈魂中的熱情,也漸漸轉為冷漠。但我卻不曾發現,還以為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獨自樂在其中,只有在午夜夢回時,才能在有意無意間,從記憶的幽深角落,找到我那早已忘記的、似乎只留在小時候的單純快樂。
記得聽過這樣的說法,說身在臺東的年輕人,在還沒離開臺東時會厭惡這種“好山、好水、好無聊”的鄉下生活,但往往在離開數年之後,才知道原來適合自己的,還是這無聊的好山好水。
我當時聽了很有感觸,但也不能理解,就告訴自己,也許是因為出生在鄉下,所以身上留著鄉土的血液吧!
坐在開往臺東的長途火車上,車廂單調卻又穩定的振動,把我的思緒帶回故鄉的夢土。看著眼前呼嘯而過的稻田,我突然了解,其實,人需要足夠的“空間”,不是取決於房子多大或是地有多廣,而在於生活的步調與心靈的空間。
回想起第一次只身一人踏上臺北的土地,於地下街逛了半天,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疲憊感,細想才發現,在人群中我的腳步不知不覺變快了許多,仿佛被人群推著前進。
在都市中,我們不斷追求快速的生活節奏,無形之中被推著往前,想慢也慢不下來,不斷的搶著那一分一秒。公車開慢了被罵,老人家上下車慢一點被催促,騎機車的右手,始終也停不下來。我們追趕著公車,追趕著即將開走的捷運,急著打卡,急著打開電視深怕錯過新聞頭條。
表面上,我們追趕著時間,但其實被追趕的卻是我們自己。
“先生,驗票喔!”車掌先生將我從懸想拉回到現實,擡頭一看,眼前不是帥哥更不是美女,只是一個平凡的大叔,他的笑容,只是一句簡單的句子,卻讓我感受到在臺北久久不曾遇過的溫暖。我是被時間追趕的受害者,與人的交談只剩下多少錢等類似語句,生活不免乏味。
出了車站,望著綻放自然香氣的藍天,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承諾,回到臺北,我也要試著在人群中放慢腳步,留給自己多一些心靈的空間,這樣也許能夠更快樂。
發稿: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