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塵俗手劄:除事除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楊紀代

【明心網】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雖然,讀書未必能得到顏如玉和黃金屋,但是如果我們能多讀書,確確實實的把書讀通,則我們將會變得淡泊而寡欲,此時,有沒有千鐘粟、黃金屋或顏如玉已不是件重要的事了。

人們看書,有兩種不同的方式:有種人為了急於知道結局,而匆匆地隨意翻閱;另一種人,則一頁頁地細細加以琢磨、品味。同樣的:人生就好比一本書,愚蠢的人將它草草翻過,而聰明的人卻詳盡地加以閱讀。

書,雖然包含了學問,但卻不能代表學問;汗牛充棟、書積如山,並不能顯示主人胸羅萬機、滿腹經綸。曾在電視劇中看到這麼一段情節:一個賣早點的小販,總喜歡利用舊書頁給客人包紮油條。有天,正當小販分拆舊書時,他忍不住的感嘆道:“如果這些紙,沒有印上黑字,那該有多好!”對愛書的人而言,好書有如金銀珠寶般的珍貴;然而,對一個不讀書的人而言,其價值遠不如一疊白紙。

讀書豈只是為了考試,吃飯豈只為了果腹?對一個懂得生活的人而言,生活絕不是“如此而已”;人生有如萬花筒,聰明的人會隨時把它轉動一下,以期看到一個多采多姿的世界。

人的一生可以充滿快樂和風采而歡喜愉快地過,也可以填滿悲哀和苦痛而傷心憂愁地過,其間的差別不在於境遇的優劣,而在於我們是以何種心情去面對。

我是一個很容易隨著感覺走的人,因此,感覺不愉快時,心情特別壞。如果還能克制,只有緊繃著嘴臉,一言不發的埋頭做事。然而,即使如此,也維持不了多久。因為那些刺人的言語和事物,一再地在腦海中翻騰,一再地挑激憤懣的情緒。於是,不但變得什麼事都不能做,而且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心情更壞,感覺更不愉快,到最後總是口不擇言的對別人講了很重的話後,才會在懊悔中逐漸平靜下來。

當然知道這是很大的缺點,可是每次總是越忍越糟,弄得自己沮喪不堪。直到有一天,我讀書讀到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智者除心不除事,愚者除事不除心。”才豁然開朗,一掃陰霾。

是的,如果不肯把心中的結打開,只想回避那惱人的事件,結果都只是“眼不見”而已,心仍然不能得“靜”。因為,環境是不易改變的,激引我們不愉快的人、事、物處處存在,時時發生。唯有讓它像“船過水無痕”一般,在心中毫不逗留,在腦海毫不盤旋的過去,才會有快樂的心情,才會有寧靜的胸懷。否則,即使微如雪泥鴻爪,一樣能攪擾得令人寢食難安、勃然動怒。

因此,能領悟其中道理的,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也才能充分享受充滿喜悅的“清心寡欲”的心境,這也就是我經常汲取前人智慧的結晶──多讀書、確實讀通了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