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也是交流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我的一位朋友開了一家心理診所。有一次一個老婦人坐到了他的面前,“我很煩,”她說,“年輕的時候為了兒子,我吃盡了苦頭,兒子結婚了,以為自己能夠輕松些,但誰知道我那兒媳婦整天和我作對,兒子也不聽我的話,老是讓我嘔氣。”接著,那個老婦人喋喋不休地對心理醫生講起了瑣碎的家事,其實那些事情太平常了,每個人家都會遇到。我的朋友一言不發,面帶微笑,靜靜地聽著她的條理不清的敘說。最後,老婦人終於長籲了一口氣,滿足地站了起來,“你真是一位好醫生,經過你的一番開導,我感到好多了。”事實上我的朋友根本沒有說一句話,因為他知道,老婦人需要的並不是治療,她只是想找一個人盡情地傾訴心裏的煩惱。其實大多數人在某些階段都有這種渴望傾訴的欲望。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總統曾寫信給他的一位鄉下的老鄰居,請他到華盛頓來,說,有些問題要和他討論。這位老鄰居來到了白宮,林肯同他談了關於宣言釋放黑奴的適當與否。幾個小時後,林肯與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別,竟然並沒有征詢他的任何意見。“談話之後他似稍感安適 ”,那位老朋友說。林肯並沒有要建議,他只是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這樣他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地發泄心中的苦悶。
不只是身陷苦惱的老婦人和林肯總統,就是那些身處順境的人也需要安靜的傾聽者。
我的一位記者朋友就曾對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位當紅的電影明星,據說很難接近,對意欲采訪她的記者從不配合。但有一天我的這位朋友還是和她坐到了一起,在一家僻靜的咖啡館裏,兩人聊了整整半天。“沒有什麼秘訣,”我的朋友說,“我只是把她當作一位知心的朋友,聽她講她所願意講的瑣事,並且不輕易打斷她的話題。”
事業有成的人所遭遇的壓力大小往往和他們的成績成正比,而且這種壓力在更多的情況下並不能隨意表露出來。我們羨慕他們的成就,但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煩躁。對於他們來說,真誠的傾聽者遠比掌聲和鮮花要重要得多。
以一個傾聽者的姿勢和別人交流,這是博得別人好感甚至尊重的一個極好的辦法。我喜歡並且願意做安靜的傾聽者,不張揚、不喧囂、善解人意、懂得關心和體諒別人。在當下的生活狀態中,持有這種品格,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情。 @
發稿:2010年8月23日
更新:201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