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舞:唐代風格健朗的《柘枝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木木【新生3月27日訊】唐時有一種源於西域、風格健朗的舞蹈,名為“柘枝舞”。我們不妨通過幾位唐朝詩人的詩歌來一窺這種舞蹈的表演內容和風格。
舞者尚未出場時,“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1],即先響了三聲鼓;隨即舞者出場,她們頭戴珠帽或繡帽,身穿羅衫和長裙,腳上穿著錦靴,腰身非常纖細,在詩人的眼中是“垂帶覆纖腰”[2]、“花鈿羅衫聳細腰”[3],而且腳步輕盈,“移步錦靴空綽約”[4]、“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摧”[5]。她們的眉毛畫的很濃,兩眉之間還放上了花鈿,眼睛充滿動感,每一刻都吸引著觀者,是“傾眸溯華榱”、“曲盡回身處,層波猶註人”[6]。伴隨著鼓聲,舞者不斷變換著舞姿,走、蹲、跪、下腰,時而舞動羅衫,振袖拋拂,“紫羅衫動柘枝來”[7],“長袖入華裀”;時而腳踏節拍,“紅錦靴柔踏節時”[8],舞裙飛動,“迎風繡帽動飄飖”[9]。節奏由慢到快,身形變化快,只見“亞身踏節鸞形轉,背面羞人鳳影嬌”[10]。在觀者尚沈浸在優美的舞蹈中,以為乃是神舞之時,舞者以下腰的動作結束了舞蹈,“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11]。然後舞者謝幕,“舞停歌罷鼓連催,軟骨仙蛾暫起來。”[12] 此時觀者的感覺好象是“卻赴襄王夢裏期”[13],仍然意猶未盡。
從唐詩的描述中,可以知曉柘枝舞的伴奏樂器是鼓。正是在歡快的鼓聲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場、起舞、謝幕,因此舞蹈節奏鮮明歡快,風格健朗。此外,根據在阿斯塔出土的唐墓中的舞樂絹畫以及史料,可知柘枝舞是雙人對舞,稱為“雙拓枝”。
柘枝舞最初發源於西域石國。史書載:“石(國),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時,漢大宛北鄙也。”後在隋唐之時傳入中原。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廣,除京都長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長沙)、 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最早的舞者是石國的舞伎,後來中原一帶的舞伎也學會了,還出現了專門的“柘枝伎”。如唐朝宮廷中著名的舞伎蕭煉師,就是以善跳柘枝舞聞名。
參考資料:
[1] 唐白居易《柘枝妓》。
[2] 唐劉禹錫《觀柘枝舞二首》。
[3] 唐章孝標《柘枝》。
[4] 同註釋3。
[5] 唐張祜《觀杭州柘枝》。
[6] 同註釋2。
[7] 同註釋1。
[8] 唐張祜《觀楊瑗柘枝》。
[9] 同註釋3。
[10] 同註釋3。
[11] 同註釋2。
[12] 同註釋5。
[13] 同註釋8。
發稿:2007年3月27日
更新:200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