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人們心中希望的《彩虹》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3月21日訊】神韻藝術團用《彩虹》舞在北美州、歐洲、亞洲和澳洲架起了一道人類希望的彩虹,其精妙之處猶如大紀元特約評論員周玥在布裏斯本所言:人未現,聲先聞。鑼鼓陣陣,一隊少年騰躍而出,好一個亮相。中國舞與西方舞蹈頗有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中國舞講究一個身韻,不但象芭蕾那樣要求動作到位,還須有身法,有韻味——技法和藝術內涵、神采的有機結合。這一個亮相給人的印象就是有氣勢,有魄力,有看頭。
轉眼間,出場的雄渾已化成了一片歡樂。女演員們手持絲巾,男演員們揮舞著一個挺特別的道具,似乎是一根用藍絲綢裹住的木棍,棍的一頭是一個絲做的花團。親切的民樂聲中,演員們以輕快的步伐交錯著。正想仔細看看那花團似的道具是什麼時,女演員們如行雲般退了下去,留下一隊小夥子不知何時已擺成一個對角的“一”字。只見他們錯臂一揮,齊刷刷“啪”的一聲,手中的花團散開,射出一條三米長翠藍色絲帶。
音樂一個起伏,這一條條玉帶旋起一人多高的飛輪。這是剛與柔的完美結合,演員們散發著純樸的陽剛之氣,揮動的姿勢卻頗圓滑,絲帛也染上了他們的生命力,輕盈中透著渾厚。玉帶劃出的每一個圓中有自己的節奏變化,舒緩相錯。無論您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都看得心曠神怡。
接著,退下臺去的女演員們蜻蜓點水般一躍一頓地從絲環中穿梭而出,雙臂一揚,變出兩道粉色的絲帶加入了陣容。
為什麼中國舞那麼有看頭?雅俗共賞。除形體變化外,舞蹈中包含了從無數和戲曲中吸收的列陣和變化,又熔入了道家剛柔並濟的道理,變化繁多而且往往出人意料,峰回路轉間柳暗花明,懂行的人看藝術、看編舞人的獨具匠心;即使是第一次體驗中國舞蹈的觀眾也能感受其趣味性,豐富的變化,偶爾還有一種微妙的幽默感。
臺上的演員們活躍振奮,絲帶飛騰如行龍,但你剛覺得目不暇接時,長帶已轉成了靈動的漩渦,將那磅礴的氣勢收了下來,音樂也由北國民間的質樸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江南水鄉的輕柔。只等氣勢全部凝聚起來,一個轉身,絲帶又變了,蕩漾出滾滾的波濤。由上轉下,由內而外,這變化不但多樣,繽紛中有一定的默契,雖有十多人同臺揮舞,仍保持緊而不亂,緩急輕重有序的變換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動中有靜,時不時地在一個回旋中靜止下來,只是那一頓的時間,偏偏那麼有韻味兒。不是乍然停住,更像是激流瀑布在一瞬間匯入深湖中,湍流化為平川,那麼的自然,瀟灑。
接著,臺上十余人一並散去,顯出兩位女子,各占舞臺的一頭,音樂也靜了下來,仿佛從人間到了天上。粗看她們似乎各顧一方,其實遙相呼應,彩色的絲帶時起時落,舞姿清新、脫俗。用的是同一種道具,卻是另一種體會。這才體現編舞之人的大手筆。
最後,兩隊歡快的演員們重又上臺,把節目推向高潮。隊形,動作的變化更為繁復,手中的絲帶好像是另一群演員和他們一起歡躍。一個從普普通通的民間舞蹈演化出來的節目,竟有如此的感染力,濃郁的民風中有著說不出的高雅。快則行雲流水,重則如山如嶽,分寸配合得恰到妙處。真是大飽眼福。
最後的結尾更是出奇不意,演員們在一瞬間匯成方陣,揮灑中彩帶飛騰而上,人已停,帶不停;形已止,神不止,韻猶存。
北美新唐人電視臺即將舉辦全球中國舞舞蹈大賽,相信屆時也將是好戲連臺。中國舞博大精深,從民間傳統舞蹈發展到宮廷舞,如今更融入了武術、戲劇和西方芭蕾紮實的基本功,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神跡活生生的演繹了出來。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寶。
(大紀元)
發稿:200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