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漫談中國舞:盡善盡美中國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古道

【新生3月25日訊】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又說《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而為贊揚武王伐紂的功績而創作的《武》樂則是 “盡美矣,未盡善也。”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孔子對樂舞的評判標準——盡善盡美。

贊美神的淵源

關於樂舞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對神的贊美。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這樣三則故事:帝顓頊在登上帝位的時候,聽到四面八方熙熙淒淒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命令部下“飛龍”仿效八風之音創作了《承雲》,用來祭祀天帝。

到了帝嚳的時候,他則命令臣下“鹹黑”創作《聲歌》——《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創制了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篪、鼗、椎、鍾等樂器,吹打起來,十分動聽,引來鳳鳥錦雉隨之起舞。帝嚳很高興,就用來歌頌上蒼的功德。而堯則命“質”作樂,“質”模仿山林溪谷之音制作了樂歌,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來,還重擊輕打石刀石斧,模仿天帝玉磬的聲音,以致百獸隨樂起舞。

而關於樂舞的產生,在《詩經·毛詩序》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舞蹈呢,實在因為僅僅是說話還表明不了心意,嗟嘆也不能充分的表達情感,甚至詠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覺中就手舞足蹈了。而我們看詩三百篇中,又有哪一篇不能用樂舞的形式來表現呢。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這個祀,指的就是對上天與祖宗的祭祀,而在祭祀中表演大型莊重的樂舞則是祭祀儀式中極其重要的一部份。後人在欣賞《詩經》中頌的詩篇時,還可以想像那盛大樂舞表演時的莊重古樸。

天人之姿,天人之舞

對音樂的贊美,表現最極致的當屬“此曲只應天上來,人間哪得幾回聞。”樂可以獨奏,而舞卻一定是伴樂的。盛唐極富盛名的《霓裳羽衣舞》據說就是唐玄宗在夢中看到仙女們的翩翩舞姿,又聽到仙樂飄飄,而記載流傳下來的。

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法開講,天女散花等妙境也一次次的通過故事及雕塑、繪畫得以在世間廣泛流傳。敦煌石窟中飛天淩空飛舞的壁畫,靈動傳神;吳道子“天衣飛動”畫境,如有神助。天人之姿,天人之舞,也成了中國舞蹈的至境。

神韻之舞,盡善盡美

舞有神韻,則不僅僅是因為舞者本身的修養能夠上達神境,更是因為這是神意的直接展現。新唐人神韻藝術團在全球巡回表演的節目中,《創世》這場展現宇宙洪大變化的樂舞,正是因為神意的直接展現,並通過舞蹈與音樂的完美表現,神的偉大與慈悲強烈的震撼了到場的觀眾,有許多人是流著淚看完節目的,甚至發出宛如是神在表演的驚嘆。

而在《造像》這場樂舞中,卻是通過石匠純善無私的心性與對神佛虔誠的信仰,讓他能在夢境中得以看到神佛的殊勝莊嚴,進而讓後人明白,中國歷史上眾多久負盛名的石窟造像作品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慈悲、祥和、殊勝、莊嚴,就通過這一曲曲美妙的音樂,一段段優美的舞姿滌蕩著人們的心靈、啟發著人們的智慧。

神韻之舞中國舞,秉承神意如意而來,盡善盡美。也必將引領時尚,再創人類藝術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