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古人寫信常用“頓首”二字?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整理

【明心網】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書劄就是信函)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什麼要用“頓首”二字呢?

自古中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古人尤其重視“禮”,因此制定了許多的禮儀規範。《周禮.春官.大祝》有“九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對象,做了嚴格的規範,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後五種則依附於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比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書經.舜典》∶“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臯陶。”《周禮.春官.大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所以,稽首是臣子對君王所行的隆重而恭敬的大禮,不僅施禮者要屈膝跪下,並且頭拜到地上後還要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如《左傳.宣公二年》∶“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臣子對國君所行之大禮。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載∶“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在秦晉交兵時,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聽信文嬴的話放他回國,雖然晉襄公是敵國的君王,孟明在謝罪時還是對他行稽首之大禮。因此,後來有些文人向皇帝上書時首尾就會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

頓首和稽首是有區別的。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註:“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采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如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王羲之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慰問信∶“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是一封文情並茂的招降信,作者丘遲用“頓首”作為書信的開頭和結尾,不卑不亢得表現出對收信者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勸降的誠意。

隨著資訊的快速傳遞,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多元化,古代的這些繁文縟節也被簡化了。如果人人都能夠以真誠、善良、忍讓的心去和人交往,對方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體諒、尊重,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