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中國人的母親花--金針花(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運造【明心網】遠在康乃馨被公認為“母親花”之前,我們中國人早就有屬於自己的“母親花”了,那就是大家常吃,而古時候叫做萱草、諼(音義均同萱)草和忘憂草的金針花。
我國古代家庭成員的居室,大都各有固定方位,很少混亂。由於婦女們的居處多半在“北堂”,所以一般又稱她們為“堂客”,稱母親為“高堂”,尊稱別人的母親為“令堂”。
古時候的男人,為了出征打戰或者開創事業,常常在外奔波勞碌,不能按時回家問候母親。想到萱草是忘憂草,便在母親居室--北堂的附近種上幾叢,讓母親忘卻憂煩,象征性的給母親一種安慰。因此除高堂以外,也稱母親為“萱堂”。
以萱草代表母親和孩子間的思念情誼,在我國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這可從歷代的詩篇如釋法祥的 <題春暉堂>:“十草雖有心,豈能報春暉,丈夫雖有
志,不如宋庭闈。萱草繞砌開,乳烏繞林處,堂上白頭母,手縫遊子衣。”等以及各地門楣上所寫的“椿萱並茂,蘭桂騰芳”等聯句裹,找到蛛絲馬跡。
在古代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裏,女孩子是不輕易出門的。尤其是出嫁之後,更該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務 。所以她們的生活、思想常和社會隔絕。也幾乎沒有營生的能力。未嫁之時,有父親可以依靠;既嫁之後,丈夫便是全部精神與生活的寄托。在這種情況下,年長的女性,雖然擔心丈夫和兒子的安危,但畢竟家裏還有媳婦和女兒等侍奉承歡。可憐的是年輕者,在丈夫遠去,全無消息的時侯,卻只有在家癡癡守望的份。除了要忍受無邊的寂寞之外,也許還要忍受別人的欺侮。於是在她們內心深處,遂滋生了濃濃的哀怨,這哀怨的深沈和悲痛,常令人忍不住要為她們落淚。
<詩經>裏,就曾經描寫過少婦在丈夫出征打戰,獨守空閨的心情說:自從丈夫離家之後,每天都沒有心思梳妝打扮,頭發散亂得像雜草堆一樣。她說:“我要打扮給誰看呢?”女為悅己者容,既然所愛的丈夫不在,打扮得再漂亮,也沒人看了。又說:“為了想念你,我甘心頭痛。”但相思的痛苦比頭痛更難受啊!後來實在受不了折磨,就四處詢問:“那裏能夠找到忘憂草?我要把它種在屋後。”因為相傳吃了忘憂草可以使人忘記所有的憂愁。可是,左思右想她還是寧願相思,即使相思會使人心痛。夫婦間如此這般情深,當然不會離異而白頭偕老啦!
金針花,除了又叫忘憂草以外,由於相傳懷孕的婦女,佩帶或者吃食就會生男孩,所以另有一個名字叫“宜男草”。
提到宜男草,很自然地教人想起梁元帝蕭繹寫的一首名詩:
可愛宜男草,垂禾映倡家;
何時如此葉,結實復含花。
蕭繹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當梁武帝被東魏降將--侯景舉兵殺死以後,蕭繹經過一番爭殺,才把天下平定下來,保住皇位稱“元帝”。可見當他寫這首詩的時侯,心情是非常復雜而煩憂的。難怪不時要用階前的“宜男草”來忘憂。
此外,我國民間,還相傳一個與萱草有關的“純孝”故事說:在延福鄉裏,名叫彭溥生的人,生性孝順,當年邁的母親病重的時侯,不僅衣不解帶地侍候了兩個多月,而且看到母病毫無起色,便找個黃道吉日,燒柱香,祭告上天,表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母親的健康。說也奇怪,就在禱告完畢的當天晚上,他真的無疾而終。親戚朋友們以為他是畏苦而死,只草草地把他掩埋了!沒想到第二年,他的墳上竟長出許多美麗的萱草,繁花似錦蔚為奇觀,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他是個大孝子,“至孝感天”才長出了許多希望母親忘憂的“萱草”呀!@
發稿:200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