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中國人的母親花--金針花(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運造【明心網】萱草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屬於百合科。屬名叫:Hemerocallis,是由希臘文的hemelos(一日)和kallos(美麗)兩字組成,意思是“一日的美人”。而它的英文:Day-lily,也是“一日百合”或“一日花”的意思。這些都是因為萱草的花,朝開夕萎而來。
![]() |
“一日百合” |
原產於我國大陸、西伯利亞、日本和東歐等地的萱草,臺灣本來沒有,大約在三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才從華南把它帶到寶島來。此後雖然在本世紀的初年,日本人田代安定氏曾由日本引進橙萱;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三年臺大園藝系的杜賡珄和蔡平裏兩位教授分別再從日本引進重瓣萱草、麝香萱、雜交萱、紅萱、郁金萱、白雪萱、本萱、小葉萱、野萱等多種,但是數量都很少,僅聊供試種而已。
![]() |
臺灣的金針花栽植 |
一直到近年 (一九七八)臺東農改場的李善忱先生先後自美國、加拿大和荷蘭等地大量引進了一九六個新品種,經過試種、觀察和馴化,在民國七十一年選出五種,命名為千鶴、紅鈴、粉黛、黃玉和紫後正式推廣以後,才使臺灣的金針花栽植,從食用轉到觀賞階段,進入新的另一紀元。
自古以來,除了療愁忘憂、易於入詩以外,金針花同時也提供了人們極佳的口福享受,是很普通的蔬食佳肴。如<宋氏種植書>上說:“萱有三種,單瓣者可食;千瓣食之殺人。惟色如蜜者香清葉嫩,可充高齋清供,又可作蔬食,不可不多種也。”以及<野菜箋>上說:“鹽三分,糖霜一錢,麻油半盞,和起作拌菜料頭,或加搗姜些許,又是一制。凡花菜采來洗凈,滾湯焯起速入水漂一時,然後取起榨幹,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變如生,且又脆嫩不爛,更多風味。……”。近代則以“金針排骨湯”和“金針炒肉絲”最為著名。
花朵是金針花供人食用的主要部位。根據營養專家分析,它不僅含有很高的鐵質,量約為菠菜的廿倍,而且蛋白質的含量也高達62%,另外還有少量的維生素A、B1和C等,是極具營養價值的食品。不過,由於容易雕萎,所以僅少量供鮮食,大多數都加工制成幹燥的金針菜。又為避免雄蕊影響色澤美觀,通常都采摘將開未
開的花蕾,先蒸熟,再曝曬兩天左右,最後經過“薰硫”的手續,才制出色澤好又耐久藏的上等金針菜。
過去臺灣的金針菜,幾乎全部仰賴進口,最近則由於臺東縣太麻裏鄉的金針山和長濱鄉的鷹歌山莊等地大量栽植,所以已能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多余可供外銷,
賺取外匯。
金針花的花色,原來只有橙黃一種。自歐美的育種家把在我國西陲地方找到的紅色變種,拿來當做母本改良培育以後,現在已有黃、紅、深紅、粉紅、褐、淡綠、 藍和黑褐等不同花色的品種。花色的型態,也從純色演變成多色、雙色和鑲紋等多種。而且花形大小亦從迷你型到花徑廿四公分的巨大型都有。變化之多、之大,
不亞於菊花和玫瑰等著名花卉。因此,在歐美已逐漸成為花卉界裏的新寵。
世界上最熱衷於金針花改良育種工作的是美國人,他們為了使這種新興花卉能更加進步,特地成立了“美國金針花協會”(American Hemerocallis Society)來負責聯系以及品種登錄和保存等工作。近年來,他們除繼續改良金針花的色彩和花形以外,對如何延長觀賞期間,以消除“一日美人”的形象也很註意。
花壇是目前歐美各地利用金針花的主要方式。另外它還可做切花、盆植和山坡地水土保持的理想植物。我國高速公路局,過去就曾經在林口、湖口、鬥南和岡山等地試種,結果十分理想,最近正準備大量繁植,推廣種植。
金針菜性甘涼,除花有益腦、治貧血的功效外,根也可以入藥,有利尿、消腫、消炎、解熱和止痛的作用。中醫師常用來治水氣身黃、小便赤澀、乳癰腫瘤等癥。
總之,金針花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默默犧牲奉獻的多用途花卉。可是,在歐美地區,卻不知為什麼,竟認為它是最愛講話的長舌植物。在路易斯.卡諾寫的<穿過鏡子>一書上說:金針花是最會說話的花。它曾經向人家說:“所有的花都能說話,只要有人值得它們開口的話。”而當愛麗絲(Iris、也稱鳶尾)問它為什麼在別的花園中不曾聽過花說話時,金針花解釋道:“大部份的花床都太軟,所以花兒舒服得睡著了。”果真如此,它可真是一個伶牙俐齒的家夥呀!@
發稿:200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