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失眠的夜晚(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畫/文 楊紀代【明心網】昨晚又鬧失眠,這對老年人來說可是家常便飯!只是那滋味兒,除非過來人,否則無法體會。越睡不著就越著急,而越著急嘛,任何聲響與動靜所產生的幹擾作用就越大!床頭上小鬧鐘的答答聲與壁鐘的答答聲合而為一,在萬籟俱寂的深夜裏,那齊一的節奏,對一個失眠的人來說,簡直是撼天動地!那效果真是無限放大!既然想入睡是徒勞無功,那就放棄了,任由思緒漫遊過往……
奶奶小時候,是沒有這種“人工鬧鐘”的!有的只是“天然鬧鐘”——蟲鳴、鳥叫、雞啼!陪伴孩子長大的鳥兒可以說是麻雀啦!牠們的特色是成群結隊的集體行動!那收割後的稻田,更是牠們的大本營。漫天飛翔,忽東忽西,停下之後,低頭啄食稻粒,快速而利落。那“稻草人”只能攤開雙手,站在那兒徒呼荷荷啦!
我覺得牠們起得最早了,天一亮,就能聽到牠們接連不斷,輕脆的“唧唧”聲,以及落在屋檐上輕巧跳躍的腳步聲。最常見到的情景是:成堆成堆的停在電線上,有悠閑的梳整著羽毛的;把頭埋進翅膀下休憩的;或左顧右盼,表現出不可一世的神情;也有一時技癢“唿”的一下,來個低回、沖高,再斂翅、停止,表演特技的……。總之,在電線上,S.可飽覽到麻雀家族的一切習性!就像橫空而出的一條五線譜上,跳躍著無數的音符,歡唱著“快樂頌”!這個時刻,可千萬別打牠們底下穿過,小心“黃金萬兩”臨頭喔!這幅“晨光序曲”的畫,可以說就是這種場景的再現吧!
再就是白頭翁啦!身軀比麻雀大上一兩倍,頭頂上那撮白色羽毛,顯眼而亮麗!大音量的嗓門、高八度的分貝,最常聽到的鳴叫是:“唧啾——唧啾啾”!接下來就變換出多種不同的音調和叫法,非常有趣!那真是天生的歌唱家。是欣賞或嫌吵,則視個人當時的心情而定!
日式宿舍的建築是木造房子,在地基上用木柱撐高後,再鋪上木板成為平臺,上頭擺上塌塌米,再用紙門隔成幾個房間。撤下紙門就是一個大通鋪。因此底下是空的,夏天通氣、涼快,一到冬天,北風從底下呼嘯而過,打塌塌米縫隙中鉆入被窩,可冷得令人牙齒打顫!所以盡管經濟拮據,也得擠出錢來弄幾條墊被鋪上保暖!可這個空間是最好利用的場所啦!我們利用幾片門板堵住前後,圍了起來,在裏頭養雞。白天打開門板,把雞放到後院裏自由活動,傍晚,牠們就自動的回到原處睡覺。
一般家庭養母雞居多,生蛋用嘛!公雞只一兩只,用來傳宗接代。但那麼一兩只公雞就是“天然鬧鐘”啦!那可是精準無比!每天清晨四五點之間,必定開始引頸長鳴,母親要不馬上起床將牠們放出去,那麼立刻天下大亂!一聲緊接一聲,此起彼落的啼叫不休,搞得母雞也咕咕的吵個沒完沒了。還不只自家呢!只要有養雞的人家,每天全是同一時刻,準時引吭高歌!S.能不起床嗎?每個人打心底服了牠!牠不會失靈、故障,更不必換電池,從不會過快或走慢。每天準時盡忠職守,直到成為餐桌上的美食為止!
發稿:2006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