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忍中求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清言【明心網】彭矩是臺州人,他性情仁慈謙遜,忍辱不怨,平常力行善事。
有一次,他與一個人同住在一家旅店。彭矩離開旅店後,另外那個人發現自己的雨傘找不到了,因此而懷疑是被彭矩偷拿去了,於是就到彭矩家去怒罵。他看見彭矩表現好像很懦弱怕事,於是變本加厲,又說自己的衣服也沒有了,也讓彭矩賠他。彭矩沒有計較,如數賠給了他錢,那個人方才離去。
曾有人偷他的菜,彭矩卻假裝不知道。有鄰居恃強侵占他家的地,彭矩也不管不問。後來占地的這個鄰居遇到麻煩的訴訟,彭矩絲毫沒有計較以前對方的不好,反而努力去幫他周旋,最終使他免於牢獄之災。
彭矩原先並沒有兒子,有一次夢中有神人告知,因他忍辱仁慈,力行善事而滿足他的願望。果真彭矩後接連生有三子。後來蜀地發生災亂,十家有九家遭遇災禍,只有彭矩家安然無恙。這可真是天佑好人。
試想一下,如果彭矩在遇到這些事的時候不寬容忍讓,他除了發怒生氣、勞心傷神還能得到什麼呢?如果一時沖動,做出什麼越軌的行為,那就更是得不償失了。所以,遇事能“忍”是了不起的。
俗話説:“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古代一直講究修身養性,提高個人的涵養,這樣大家互相容忍、禮讓,社會也就和諧。而反觀現代,呈現一種浮躁心態,一言不合心意,就可能心頭火起,以致反唇相譏,殊不知浮躁不容忍的心態很傷身體,也傷害他人,這樣形成的不包容的社會使得大家互相不信任,於大家都沒有益處。不妨學習古人傳統的文化禮儀,給自己和後人開創一個寬容和諧的社會環境,正如清儒者曾國藩說的好:“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
發稿:2005年10月30日